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研究与弘扬“红船精神”

    许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13日   08 版)

        2021年6月9日,浙江省政协组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浙江委员,往嘉兴南湖,瞻仰红船,追怀胜迹。那一天,天气不是很好。风潇潇,水茫茫,湖波击岸,摇树抚天。那红船,宽三米,长十一米,蓬高两米多。船在水浪中涌起,却又巍然不移。我在红船边口拈心咏,写下“神舟北斗”的小诗,其中有言:

        船深三米紧舱楼,航道百年摇神州。风行水拍若有知,要将此域塑北斗。

        这艘江南丝网船,我已经瞻仰了不下十次。2006年前后,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题材绘画工程,其中重点的绘画就有红船。当时的作者画了近百张草图,码头船边的就有十几件。有些如游客散步水岸,有些如众神立于云水之上。这画的主要作者名叫何红舟。红舟画红船,这是一个使命的召唤。我当时和他说了一句:不要画下船,画登岸,而应画上船,画启航。红舟敏锐地接受了意见,于是就有我们熟悉的《启航》。今天,这幅《启航》已经成为亿万人仰望那星空的不朽的一幕。

        同样是那一期重点题材工程,雕塑家杨奇瑞也塑了一组“红船”。作者大胆地采用了情景式的组雕方式,将红船塑成一座山,毛泽东等一大代表屹立船头。这组雕塑琢琢磨磨,塑造多年,最后终于被嘉兴采用,立于城市广场之上。

        那天,我站在红船侧畔,想着另一艘船。这是一艘跨洋的万吨邮轮。1919年12月25日,就是这艘名作“奥德雷纳蓬号”的邮轮从上海驰向法国马赛。船上坐有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这其中既有革命青年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王若飞,又有艺术青年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他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驶向未来。那个未来,今天已成历史。他们的名字沉甸甸地写在了中国的革命和艺术的天空上,写在中华振兴的不朽的源头。

        今年六月,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经典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说是掷地有声,山鸣谷应。这里边有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已经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得以历验和证实。共和国成立、国家的全面振兴、小康社会的实现正是这种结合的光辉成就。而“第二个结合”则是讲话所要着重强调的。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斗争哲学,是一种刚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伦理内涵,是一种柔的文化。刚柔互济,博雅相生,作为一种宏博的生命精神和社会意识,都有深度的相生相契的特性。

        在学习习总书记的“两个结合”重要文化思想之时,我又想到了这艘船,想到了船上的两批中华的最优秀的青年。蔡和森、向警予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百多年前的那次海上航行,历时35天。这35天,让蔡和森与向警予促膝相谈,相见恨晚。他们从素不相识变为精神伴侣,共同的志向让他们走到一起。第二年他们在法国蒙达尼结婚,结婚照是素装并肩,手捧《资本论》。他们更是最早旗帜鲜明地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知识分子,是最早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先驱。后来,他们都回国斗争,与伟大同行,为革命壮烈捐躯。林风眠、林文铮则是带着艺术理想奔赴欧洲的。他们在法国、德国接触最新的艺术思想和语言,并始终怀揣人类进步的宏大理想。1924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世博会上,他们组织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绘画展”,并以他们突出的创作博得欧洲艺术界的尊重,博得同时旅欧游学的蔡元培先生的重视。三年后,他们受蔡元培先生之托,组建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国立艺术院,强调以美育代宗教,高举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旗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西方先进艺术思想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早期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倡导到他们艺术创作的生涯中,我们无不感怀这种文化结合的结晶。可以这么说,奥德雷纳蓬号的邮轮上渡着的正是中国两个结合的杰出的先驱,他们的命运昭示着这种精神先驱的某种不朽品质,某种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伟大风华。

        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了红船之畔。今年,又是中国美术学院建院九十五周年,学校提出的纪念口号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想,这个口号也是此时此刻我们共同的情怀。

        由此,我又想到了2021年我院新媒体艺术学院参与创作的新歌舞剧《辅德里》。歌舞剧《辅德里》以一种写意的轻歌劲舞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从树德里和红船到辅德里的一段历史,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群歌者和舞者,仿佛从历史的汉白玉浮雕中化身而出,从一种让我们心凝神驰的历史记忆中走出来。他们的脚步像历史的车轮般轰鸣;他们的身影映在影像、绘画、报刊甚至涂鸦的历史天幕之中;他们的道白叙述着历史深处的磨难与悲欢;他们的道具像寓言一般,像神灯一般悬浮着;他们的歌声抒展着历史叙事中伦理心灵的闪光。所有这一切,互相交织着,形成一组令我辈感怀无尽的乐章。由王会悟的自传式的旁白,架成全剧的叙事框架。三对夫妻:李达与王会悟、向警予与蔡和森、毛泽东与杨开慧,三对父与子、母与子:陈独秀父子、张人亚父子、王尽美母子,他们在困难中的生离死别,他们在奋斗中的生死相依,他们生命的片段掇辑而成的灿烂篇章,让我们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峥嵘岁月,而且看到了他们的情怀,那夫妻情怀、父子母子情怀。星河夫妻同赴死,阴阳父子共铸魂。神圣叙事炼赤金,红船灯光照新程。这种情怀被放在剧烈而壮阔的旋律与舞蹈之中,被放在血写的命运与献身之中,被放在党性和理想信念的光芒之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每当我想到这个剧,我的内心都难以平静。从红船侧畔再望歌舞剧《辅德里》,那一代创业者的身驱一再照亮天空。他们的生涯已然成为源头,他们的伟大已然落在我们心中。“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应当成为“红船精神”研究与弘扬的核心。于是,我又想,红船的源头作用还未被尽情开发,其艺术创作和教育作用还有持续拓展的深度。红船,我们习惯凝视她的庄严;习惯领受她的默然;习惯历史的风烟淘养她的身姿;习惯过去时态陶铸她的分量。我们是否可以让她有新的创造,是否让她发出新的时代的鸣响。比方,在南湖之畔建造一个“红船剧场”,在那里演出真正的红色经典,让那种最优秀的艺术创作带领着大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不要让“辅德里”这样的传作只若昙花一现,而应让最优秀的佳作与红船同场相照,像石碑一般刻入一代代人的记忆中。在那里还应该有一组影幕,放映中国各个革命圣地和全球民族解放圣跡的今昔思考的记录影像与视觉思考影像。让全国和全球的共产党人到这里来,通过艺术,通过艺术创造的“第二个结合”,来饮食精神升华的源头之水,来持续地感受伟大的精神创造。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