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重新审视人文学

    肖明文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13日   09 版)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11版)》,[美]理查德·加纳罗、[美]特尔玛·阿特休勒著,郭峰、张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180.00元

        《艺术:让人成为人》已经更新至第11版,这足以说明本书的经典和畅销,这两个核心特征得益于本书作者的创新理念和持续完善。第11版与它的前几版一样,更新之处是增补了一些重要的当代作品和人物。本文着重辨析本书的创新理念。

        结构设计别出心裁。英语世界有很多关于人文学导读,或者世界文明史、文艺概论的书,这些书要么依循时间顺序加以断代式介绍,要么是按照人文学的学科加以专论。这两种编排方式各具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鉴于此,本书的第二部分,即第四章至第九章,吸收了上述两种编排方式的优点,对人文学的主要学科依次进行了概览式阐述。对于每个人文学科,总体上按照时间轴展开,以作品的时期、流派、类别作为小节,每节聚焦讨论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重要作品。然而,本书在编排上的最大亮点在第一、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三章,第一章对人文学进行了更加宽泛的重新定义,第二章重点强调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第三章讨论了作为人文学研究基础的神话。第三部分,即第十章至第十六章聚焦探讨了人文学的七大核心主题,虽然这七个主题无法涵盖人文学的所有重要话题,并且它们之间也有交叉重叠,但从重要性和覆盖面而言,这七个主题都是优先选项。

        批判性思考贯穿始终。批判性思考似乎是永不过时的词,但真正能够将这个词语落实到章节内容的著作凤毛麟角,本书便是其一。在宏观架构和方法论层面,本书第二章集中深入探讨了批判性思考。在强调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之后,作者阐述了尼采提出的日神式反应与酒神式反应对于批判性思考的特殊价值。日神式反应是指人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断;酒神式反应是指人的情感直觉和自由想象。作者指出,如果学会批判性思考是学习人文学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身上的这两个对立面正是我们学习的起点。我们研究人文学时会发现,几乎任何一部作品往往兼具日神或者酒神的特征。本书在不同的章节中不断回顾和拓展解释这组概念,例如,在介绍音乐的节奏时,作者区分了日神节奏和酒神节奏。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定义和解决问题,质疑预设,辨认语境。然后以分析一首华兹华斯的诗歌为例,提炼了可用于分析所有艺术作品的步骤:不要着急下结论,了解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内容,思考语境,挖掘思想,思考技巧,思考形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点甚至是最重要的体现。本书从头至尾贯彻了这个理念,通过示范引领的方式,着力于提升读者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更加重视女性和非西方文化的贡献。正如作者所言,传统的西方文明史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期待。作者反问道,在古希腊文明,难道就没有很多伟大的女性,她们也写出了很多美丽的诗歌? 再比如,在谈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作者在阐述了“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之后,紧接着讨论了两位女性艺术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和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她们的名字和成就在多数文明史或艺术史的书中都一直被忽略。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扩充了非西方文化的比重,尤其是东方文化的比重,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值得欣喜的。例如,在第三章“神话及人文学的起源”中,作者叙述了黄帝的英雄形象,并对孔子和亚瑟王进行了类比。再如,在第十章“宗教”中,作者辟出小节依次论述了禅宗和道教。诚然,对于有些中国读者来说,本书还是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关于东方文明的比重还远远不够。有些话题适合进行东西方比较分析,但作者却没有展开。例如,第十四章在讨论“凤凰”时,谈到了《神曲》和《哈利·波特》,却丝毫没有提及中国的文学作品。其实,这种缺憾也能够理解,因为作者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增加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以及进行西中对比分析,还存在较大难度。期待后面的若干版能弥补上述缺憾。

        出版社在组织翻译和出版印刷上充分展现了“工匠精神”。这部翻译的书稿,信息准确,文字精美,语言流畅,这得益于译者们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卓越的语言能力。英语原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引文,其中部分是汉语的英译,译者们全部追溯了汉语的原文;如果英语引文在国内已有译本,译者们甄别选用了那些广为接受的译本,并在“注释”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除了随书附送的明信片之外,本书专论艺术的第五章中的54幅插图全部为彩色印刷,为读者赏析这些著名绘画、摄影、建筑等作品提供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艺术:让人成为人》多达585页,而且是16开本,真正称得上是一部“厚重”的书。全书旨在重新审视人文学,认为人文学不仅包括那些伟大的作品,还包括对它们的研究以及学者们做出的批判性分析和阐释。作者明确指出,人文学就是一个批判性的过程。在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茧房”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批判性思考尤其难能可贵,而人文学对于促进批判性思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与“硅基生命”(机器人)博弈的过程中,“碳基生命”(人)需要重新定义自己,使自己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藉由艺术和人文学的涵化,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无限的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