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三十年风雨相交:忆《雍正皇帝》出版故事

    周百义 庞沁文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13日   06 版)

        2011年,周百义与作家二月河(右)在一起

        编者按:作家二月河于五年前的12月15日在北京病逝。书比人长寿,二月河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数十年来,其作品不断被读者重读。

        1991年,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卷《九王夺嫡》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二月河的13卷本文集,包括《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二十年来,《二月河文集》一直是长江文艺社的镇社之宝。其中,更有一个作家与编辑相识相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交流的故事。

        原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当时《雍正皇帝》一书的责任编辑周百义,和作家二月河交往合作的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相互的理解与欣赏,扶持与鼓励,彼此互为职业生涯的陪伴者和见证者,《雍正皇帝》成为两人事业成就中共同的烙印。

        30年来,围绕着作品的编辑、出版、宣传,乃至版权的保护、转移、衍生,周百义与二月河有过无数沟通与交流,有过共同的喜怒哀乐。周百义在长江文艺社当编辑时是热线联系,在长江文艺社当社长时热线联系,周百义离开了出版社,去到长江出版集团任职(周百义曾任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二月河先生签署授权协议,还是将他作品的版权托付给他。有人不止一次地允诺用更高的版税,希望二月河将作品交给他们出版。但二月河和他的夫人,30年如一日,始终将版权交给周百义,交给长江文艺社。

        初识二月河:编辑的诚意

        庞沁文:周总好,您责编的二月河的《雍正皇帝》被评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之一,是畅销书的经典,您的名字将和这本书一起流传下去,这应该说是编辑努力争取的最高境界。当时二月河名不见经传,只是南阳地区的一个作家。我很好奇,您为什么找他约稿呢? 您是如何打造《雍正皇帝》这部经典畅销书的?

        周百义:1987年8月,我刚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当编辑,第一次外出组稿,到了河南郑州。当时,我家乡的一位老师涂白玉正在河南省文联的《奔流》杂志社工作,经他介绍,我拜访了郑州的许多作家。在郑州时听别人说,南阳有个作者,把他的小说写在笔记本上,我当时就想去拜访。涂老师给南阳市文联写了一封信介绍我去。当时从郑州到南阳,坐了大半天公共汽车。南阳文联有个副主席吕樵,他用他的自行车,把我带到二月河家。那时候,二月河还是南阳市委宣传部的一个干事。他住在南阳解放路一个小巷子的尽头,一楼,屋里还很潮湿,很黑,这样一个地方,我印象很深。我跟二月河说明来意,他当时就说,他在河南黄河文艺出版社(这个社后来撤掉了)出了一本书,就是多卷本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的第一卷《夺宫》,他给了我一本。我带回旅馆去看,那个旅馆,我还记得叫春来旅馆,在这个小旅馆里我一口气就读完了,我觉得小说的情节很抓人,引人入胜,我就更坚定了信心,要找他写稿。

        庞沁文:二月河当时已经打算在黄河文艺出版社出他的书,您是怎么把他的稿子争取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您也可以以约他的稿为例来谈一谈编辑约稿的艺术。

        周百义:我第一次向他约稿时,他说,他跟河南的出版社都谈好了,不能到其他社出书。我说你如果光是在河南出书,还是在黄河流域,我们那是长江流域。我说你要打过长江,占领全中国。不然的话,你只是个河南作家,你过了长江,你才是全国性的作家。我还对二月河说,我就一直住在南阳等你写稿子。当时二月河并不被主流作家们认可,他见有外省的出版社来约稿,又见我这个河南老乡非常执拗,他就答应以后写雍正的书再交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出。我回到武汉以后,就陆陆续续给他寄一些我们出的杂志和书,保持热线联系。1988年10月,我又去一次,代表出版社,和他签了约稿合同。直到1990年他才把《雍正皇帝》第一卷《九王夺嫡》交给我。

        编辑约稿最重要的是诚心,你看准了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要经常与作家保持联系,不能断了线。实际上,编辑约稿时只有个初步的判断,特别是普通作者,名气不大,再加上是文学作品,你不能确定你约的稿子后来一定会卖得好,或者长期流传。但你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假如我没有坚持约他写稿,没有长期跟踪,没有长期地沟通和对他不断地问候,那我后来可能就没戏了。

        编辑约稿还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作者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全力为作者做好服务,让作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二月河后来为什么会30多年一直把他的作品放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和我们对他的全心全意的服务有关。在这一点上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想尽了一切方法,在他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主动给他提高稿酬标准,维护他的切身利益,将字数稿酬改为版税,努力宣传营销,争取评各种奖项,甚至给他找律师,帮他去打官司等,最后才赢得他的信任,所以他才愿意一直把作品交给我们出。后来我不在社长任上,他给我写过两次委托书,委托我管理他的版权,甚至他去世以后,介绍他一生成就的碑文,他的家属也找我来给他写。现在,这个功德碑就树在他的墓园的一角。

        庞沁文:您与二月河的交往可以说是编辑与作者交往的典范。据说二月河交稿时,已经有同类书出版了。一般来说,如果市场上已经有同类书,选题就比较难通过,您是如何争取让社里通过的呢?

        周百义:二月河交稿以后,社里讨论年度选题时,恰好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了一部也叫《雍正皇帝》的电视连续剧。除此之外,同名图书也出版了。我还记得,作者是计红绪和王云高。编辑部讨论选题时别的同志就说,人家才出了书,你再出相同内容的书,行吗? 可我觉得,我和二月河合同都签了,书要不出,我怎么向他交代。我去找总编辑说:和二月河约稿合同都签了,他的上

        五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怀念作家二月河时,更要谈的是这一段出版佳话——一位作家与编辑长达30年的情谊。本报特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庞沁文与编辑家周百义关于《雍正皇帝》一书出版故事的对谈,谨以此怀念作家二月河,也期待能给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启示。

        一部长篇小说《康熙大帝》有很大的影响,正在改编电视连续剧呢。我们总编辑不苟言笑,听了我的陈述,说看了稿子再定。为了能使选题获得通过,我写了一个很长的审稿意见交了上去,把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后期的营销策略都写了,包括未来的市场远景也写了。这个审稿意见我一直保留着,后来收入了我写的《长江十年》一书里面。结果总编看了书稿以后,没有说别的,只写了一句话,“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总编辑一锤定音,才有了这套书的今天。

        常规营销也见效果

        庞沁文:您刚才谈到,编辑能否赢得作者的书稿,关键在于能否使书稿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您是如何让《雍正皇帝》的书稿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周百义:这主要就是做好宣传营销。那个时候,还没有进入数字化时代,用的都是常规的营销手段,但我在对这套书的营销上,是不遗余力的。首先,我先做好图书征订的宣传。那时候出版社还没有自办发行,主要通过省级新华书店征订。我把《雍正皇帝》的征订介绍写得很精彩。既交代了图书的内容,又把其特色突出出来。我的介绍不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叙述,而是用充满激情的富有诗意的文字,把作品的内容和与众不同之处传递给负责征订图书的人。目前这本书的前言,就是我在征订介绍的基础上改写的。有点像电视剧的片头,现在有很多人编写品鉴《雍正皇帝》的书,都还在使用我的这些文字。《雍正皇帝》三卷的前言骈散结合,四六对仗,有点文采。后来一次征订了1.17万册,社里放心了,我与作者也是皆大欢喜。征订手册我现在还留着,这是历史的见证。

        后来,我还写了一些书评性质的文章,对书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有些比较短,有一篇比较长,带有一点学术性。这篇文章先是在南阳的一个内部刊物《躬耕》上发表了,后来又在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小说评论》上发表了。当时二月河在文坛上十分寂寞,在此之前只有冯其庸先生为他写过一篇书评。他经常跟我说,有人准备给他写评论。说了几年,只听楼梯响,没见人下来。其实,有些评论家不屑于给他写,认为他写的是通俗作品。在1994年茅盾文学奖评奖之前,我在知网上搜索发现,写二月河作品评论文章的只有四篇,其中还有我的那一篇。现在人们讨论来讨论去,基本上还是围绕我说的那几个问题,所以二月河内心里就十分感激我。我写的题目叫《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从人物、情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历史氛围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

        评论对于作家,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读者对一本书的了解,都是通过这些评论,特别是专家发表在主流媒体上的评论。而作家也希望有人能够把他的作品的价值给发掘出来。如果图书出版了无人评论,作者落了个寂寞,他的影响就谈不上。

        其次是申报各种奖项与举办研讨会。图书获奖能够起到对图书的促销作用,道理很简单,但做好不容易。我们对申报各种奖项都非常重视,《雍正皇帝》曾经获得过河南省政府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和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等奖项。2001年香港《亚洲周刊》组织海内外专家评20世纪百年百部长篇小说,《雍正皇帝》入选了。最近出版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也收入了《雍正皇帝》。典藏收入的只有两部长篇历史小说,一本是《李自成》,第二本就是《雍正皇帝》。现在回想起来,唯一遗憾的是《雍正皇帝》与茅盾文

        学奖两次擦肩而过。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初评时,我们把《雍正皇帝》报上去了。据说评委们都争着看,看了都是激动不已,爱不释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个叫丁临一的评论家说,《雍正皇帝》是自《红楼梦》以来100年不遇的最好的长篇小说。评论家胡平说,《雍正皇帝》里面要什么有什么,是长篇小说创作最难得的一个收获。《雍正皇帝》在茅盾文学奖初评中获得大多数专家好评,但也有一些专家对此书不十分了解。我的老师陈美兰参加了初评,她回来后告诉我说,作协的一位领导说过去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作家和这本书,让我们在北京宣传一下。1996年的元月6号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我们在文采阁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还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并且约请了当时正在把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成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投资方四汇文化公司。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作品的历史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从它的艺术价值、语言、氛围等不同方面做了发言。后来每家报纸都做了报道。专家们对小说的艺术成就、文学价值的高度肯定获得了读者的认同。

        召开作品研讨会是一种很普通的宣传方式,但对文学作品的营销十分重要,若没有那样一种形式的研讨会,媒体无法报道它的价值,别人认识不到,就无法去传播。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不知召开过多少次研讨会了,但这次《雍正皇帝》的研讨会奠定了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部作品从此进入了专家和读者的视野。

        第四是借助影视剧的热播营销。影视与图书互动传播现在比较常见,可当时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剧对图书销售的拉动作用。1998年11月二月河告诉我说,《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准备播了,中央电视台一频道要播,我立即联系能够影响新华书店和全国读者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三家报纸刊登“紧急征订”,同时安排社里加印了4万套图书。当时社里很多人不理解,说我瞎搞。那时候大家都没想到这套书能够畅销到如此程度。老实跟你说,电视剧播出前,因为我是社长,压着大家,社里才主动发1万多套,书店不要。他们说,我们都还有货,要你这书干什么。《雍正王朝》11月3日播出,订货会开始是11月6日,开始播前几集,没有动静,订货会快结束的时候,已经播到第五集了,许多书店都来要货。那时候,大家都觉得电视剧情节紧凑,故事引人入胜,觉得等电视剧看不过瘾,都要抢着看书。后来要货的太多,我在北京就打电话给社里要求安排加印。等到快过年了,零售店还在催着要货,新华书店发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我们自己租车送,送到全国各地去。最远的有一次送到杭州,腊月二十九的夜里员工才回来。杭州的报纸《钱江晚报》为此写过一条新闻,发在头版,标题是:杭州告急,长江文艺千里送书,今晨一千套《雍正皇帝》抵杭。我们的发行科长写了篇文章,描述当时的情景,他说“订货方频频催货,出版社是连连道歉”,因为根本来不及满足读者的需求。

        《雍正王朝》电视剧是有口皆碑的优秀作品,已经成了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重播。海外的电视台也是如此。电视剧是大众传媒,它的循环播放对图书在民间的长期销售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宣传形成了共识,成了口碑后,会口口相传,不胫而走。

        我刚好正在写一篇关于二月河作品经典化的文章,我在知网上查

        了,关于二月河研究的论文有几千篇。如果用二月河历史小说这个关键词来检索,有2000多篇。其中博士、硕士论文提到二月河的有600多篇。还有不少文学史、大学教材,也写到二月河。

        第五是通过打击盗版来维护作者的利益。《雍正皇帝》畅销以后,盗版很多。我到南阳去,街上卖的都是《雍正皇帝》的盗版。我曾经亲自带人到武汉武胜路去打盗版,收了很多书商的盗版书。后来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评书版《雍正皇帝》,我们通过律师发函,并刊登严正声明,悬赏10万元捉拿盗版者。后来这家出版社赔了钱,媒体登了新闻“雍正捉拿假雍正”。当然,打击盗版扩大正版销售,维护作者利益是其中的一个目的,通过打盗版,吸引市场的关注,也是我们的另外一种目的。

        作品的畅销与时代相关

        庞沁文:常规的营销手段做到极致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您觉得营销是《雍正皇帝》畅销的关键因素吗?

        周百义:图书能否畅销取决于它的文本,如果作品没有文本价值,你再怎么营销,怎么说好,也不行。营销只是帮助读者认识发现图书文本价值的手段,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的图书才能够成为一部经典,不断地流传下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能够经久不衰,关键还是他的小说好读,耐读。《雍正皇帝》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经畅销了将近30多年,现在每年还能销售几万套。虽然这位作家的作品在市场上有时可能会起起伏伏,但好的作品,是不会被时间湮没的。

        庞沁文:有人认为《雍正皇帝》的文本价值体现在对雍正进行了重新评价,为雍正翻案是这本书畅销的主要原因,您对此有何看法呢?

        周百义:关于《雍正皇帝》替雍正翻案,只能说是这本书畅销的因素之一。如果不研究历史的人,光凭民间传说,会对雍正印象不好,说他杀兄,弑父,刻薄寡恩。二月河塑造了一个敢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打击豪强,体恤民瘼的皇帝,部分改变了人们对雍正的看法,这只能说仅仅是图书畅销的一个因素。真正畅销的原因,是他没把雍正这个人物仅仅写成一个深不可测的君王,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人物来写。二月河调动各种文学手段,描绘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崭新的文学形象。如果仅仅是翻案,写写研究文章就可以了,而他,则是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塑造了一个夙夜匪懈、勤勉理政、整顿沉疴、铁腕反腐的帝王形象。当然,小说并没有把雍正写成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是封建皇权社会的维护者和推动者,惩治异端,冷酷无情,杀伐随意,一意孤行。小说尽管艺术地再现了雍正一生中的励精图治的一面,但对其残忍无情的一面也给以了充分的展示。

        《雍正皇帝》长销、畅销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他的文学价值、文学的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他不是简单地再现那一段历史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人物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塑造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画面,特别是对清代宫廷生活的艺术呈现。二月河对人物的刻画,对氛围的烘托,情节的把控,包括语言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的小说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其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是小说中的一批知识分子,如邬思道、刘墨林等,让人过目难忘。

        他借鉴中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善于编织故事情节,一环套一环,一个情节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的小说语言生动,

        文白相间,还善于借用民间大众的俚语、习语,生动活泼,但又符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所以有人告诉我,说他读二月河的小说,一共读了21遍。

        当然一部书能否畅销,有很多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因素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出版社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创造奇迹。所以说,二月河在某种程度上澄清历史的迷雾,还雍正真实面目,只是小说《雍正皇帝》畅销的一个因素。

        庞沁文:您刚才谈到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图书畅销的一个因素,您可以分析一下《雍正皇帝》的畅销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吗?

        周百义:任何一本书畅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是有密切关系的,假设我们现在有某位作家再写一部关于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为题材的小说,读者可能就不再会感兴趣。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写乡里人进城的尴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家都觉得反映了现实生活。如高晓声获得全国大奖的《陈奂生进城》,当时引起了轰动。如果放到现在,恐怕写得再精彩,也不能取得这样的文学效果。

        文学理论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二月河也说他创作的目的就是“替古人画像,供今人照镜子”。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我们才能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和借鉴。二月河小说中描绘的康熙末年,吏治松弛,国库亏空,官员腐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描绘出了雍正这样一位善于韬光养晦、大胆改革、铁腕反腐的封建帝王形象,并体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样一个改革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的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虽然当下与清代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个社会还有许多改革的阻力,有拉帮结派及贪污腐化的现象,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希望能有大刀阔斧的改革者来革除弊政,改革者们也希望从这个文学形象身上获得一些借鉴,这可能是《雍正皇帝》这部小说能够引发共鸣,受人欢迎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部作品的出版启示

        庞沁文:作为一名出版人,二月河塑造的雍正皇帝这一文学形象对您有哪些启发?

        周百义:看了《雍正皇帝》,对我的一个深刻的启发就是说,一开始做事,功利性不要太强,要顺其自然,要等待机遇,机遇来了再大显身手。

        我们做书也是一样的,许多书你很难预测它上市后一定会火。比如《活着》《狼图腾》,包括《雍正皇帝》等图书,一开始谁都不能确定它就是畅销书。《活着》一书,初版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还是有书商资助,但是市场反应平平。后来因为在国外获了一些奖项,这本书才引起市场注意。当然,某本书如果通过你的专业判断,认为它有价值,会有潜在的读者群,不管它最初市场的反应如何,你要一心一意努力把它做上去。如果你尽力了,图书的市场也一般般,你也不后悔。

        如果机会来了,你要迅速地捕捉市场的信号,及时地采取各种营销措施,把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开发出来。所以做书的时候,一开始要踏踏实实把前期工作做好,要有上中下三策,要有各种应对的准备,不要一开始就想这个书如何如何。有可能你想让它火,它就火不了。但也许以后还会有机遇,你只要抓住机遇,上穷碧落下黄泉,把所有的方法都用上,结果就可能出人意料。

        雍正能登基,民间传说是雍正改了康熙的遗诏,二月河通过认真地分析,认为“改诏说”缺少可能性。因为康熙的遗诏是满汉两种文字,改得了汉文改不了满文。何况汉文用的是繁体,也无法去改。所以,二月河对雍正形象的塑造,对于我们对待名和利,如何做人做事,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有所启发的。

        庞沁文:总的来说,《雍正皇帝》会作为一部文学经典流传下去,这本书是您与二月河长期友谊的结晶,请您总结一下您与二月河的关系。

        周百义:中国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敬我三分,我还你一尺”。我作为一个编辑,与二月河先生倾盖如故,交往30余年,与双方的互相尊重有关系。通过编辑二月河的图书,我与他成为知心的朋友,这是我的幸运。书比人长寿,编辑是依附于作者的,作者的书能够长寿,编辑的生命价值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我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沾了二月河的光,真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