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基辛格访问燕园追忆

    郝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06日   17 版)

        2006年10月10日,基辛格接受北大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图片:北京大学

        2019年11月23日,基辛格访问北大,与师生座谈。图片:北京大学

        每每回顾与基辛格博士的交往,尤其是他与北大师生的坦诚交流,那一幕幕友好生动的情景都让我们甚为怀念。

        基辛格博士这位享誉世界的外交家与国际政治学者的逝世,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老朋友,一位好朋友。在所有到访过北京大学的外国政要中,访问次数最多的当属这位美国前国务卿了。他曾七次与北大师生座谈,并获授名誉博士学位。

        接受北大名誉博士学位

        2001年3月15日,基辛格博士受外交学会邀请访华,并于3月21日首次访问北大。访问期间,基辛格博士与30多位北大学生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座谈,进行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学术研讨。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分管外事工作的迟惠生教授参加了座谈会并致辞,座谈会由北大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教授主持。首次访问北大时,基辛格博士在校园停留的时间很短,但是这次访问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此为开端,后来他又多次来访,这些访问都是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和王缉思教授的积极推动下促成的。

        2005年5月,基辛格第二次到访北大。在新建成的国际关系学院大楼,与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就新一代青年所关心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座谈。因为在基辛格来访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在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抗议,尤其在青年学生当中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师生们就此提出问题,与基辛格进行讨论。虽然已经过去近20年了,但他的观点仍然值得深思。

        谈到中日美关系,他认为,日本会坚持其一贯的国家政策,图谋成为政治大国,而中国的快速发展使日本颇感不安,这就是问题所在。基辛格进一步指出,美国绝对无法从中日冲突中获得好处,因此应该扮演促使中日关系积极发展的角色。最后他表示,通过这次座谈,他了解了中国大学生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学生的对话是他此次中国之行最重要的内容。

        在后来的多次来访中,基辛格也总喜欢与青春洋溢的北大学生交流,可见他也拥有年轻的心态和永不服老的精神,是一棵始终肩负使命感的智慧常青树。

        基辛格第三次来访是接受北大名誉博士学位。鉴于他对中美两国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在国际问题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校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件事还是通过袁明教授与基辛格进行的沟通。2006年10月,基辛格前来燕园出席北大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并发表演讲。他的这次演讲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美关系的真谛

        在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后的演讲中,基辛格首先指出,中美建立关系是世界和平的需要。

        基辛格认为,中美建立关系并非仅仅依托于美国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个人感情,而是基于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需要。中国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内是独立于欧洲发展的,当然也是独立于美洲发展的。而中国与西方近代的往来,是建立在西方帝国主义对亚非地区的统治这一基础上的。现在世界各个地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作为国际体系的一部分相互往来,这在人类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

        基辛格强调,由欧洲创立的国际体系,是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主权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而主权就意味着不干涉他国内政。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均衡体系,各国的地位或多或少是平等的。现在欧洲国家纷纷交出主权,以组成欧洲联盟。可以说,欧洲国家正处在它们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它们试图抛弃过去,却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未来。

        基辛格进一步讲到中国。他认为中国总是与西方不同,直到近代,中国未曾生活在一个国际体系之中,它是周边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周边地区的文化中心。

        其次,基辛格强调,世界的未来取决于亚洲。

        基辛格认为,目前两件重要的事情正同时发生着:第一,国际事务的中心正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第二,亚洲是世界上仍旧以400年前国际体系刚建立时的方式运行的唯一地区。

        基于以上两点,基辛格解释说,欧洲各国已经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权,不再执行各国原有的外交政策。中东的许多国家则建国历史较短,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创建,其认同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意识。他的结论是,亚洲是各国之间有直接接触的地区,所以今天很多重大问题都集中在亚洲。世界的未来取决于亚洲,取决于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这就是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

        再次,基辛格强调,中美两个大国必须合作。

        基辛格表示,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遵循了一条原则:我们可以有分歧,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依然可以合作。这条原则化解了中美之间的许多危机。

        基辛格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震惊。他说:“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如果1971年有人告诉我,中国在2000年将是什么样子,我一定会认为他疯了。我简直不能相信,一个没有汽车,没有商品,没有高楼,没有轻工业的国家会成为今天的中国。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说,中国经济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我一定认为他在做梦。”

        他对中美之间的问题也毫不讳言。“我知道,中国有时会认为,美国自大傲慢,霸道地要求他国崇敬。而美国有时会认为,中国太富有竞争力,试图取代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是美国未来30年的潜在对手。”他说,“我们已经生活在和以前不同的时代了。”

        基辛格说,首先,按传统思维,中国的崛起必然引起其他大国和联盟的制衡,而这种思维在今天不再适用;其次,在传统的国际体系中,战争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而在现代体系中,像中美这样的大国一旦开战,双方都将面临沉重灾难。发展进步当然比战争纷争好。在现代体系中,中美必须合作;第三,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因为合作对于世界和平至关重要,因此中美拥有共同的利益。例如,在防核扩散的问题上就是如此。

        最后,基辛格再一次着重强调,今天世界的和平依赖的不是敌对而是合作。

        基辛格的结论是,当今世界的和平不是依赖于国家之间的敌对,而是依赖于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们的时代面临着在合作基础上维护和平,以及在尊重所有社会尊严的基础上建立国际体系的挑战。中国和美国永远是承担这一重任的重要力量和朋友。最后,基辛格以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永久和平论》的观点,即所倡导的国际社会如何保持和平的法哲学理论,结束了他的这次演讲。

        燕园重逢:回忆毛主席

        笔者再次见到基辛格博士,是2018年11月8日,也就是立冬第二天的晚上。参与这次会见的有他很熟悉的朋友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香港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等人,副校长田刚、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副院长唐士其、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宇宁等也一同参加了会见。

        在座谈会前的晚宴上,基辛格特别高兴地回忆起了他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有一次在中南海受到接见后,他向毛主席问了一个问题:“毛主席,您还在继续学习英语吗?”毛主席听到这个问题后,并没有立即作出回答,而是注视着他,停顿了一会儿,然后拿起茶几上的笔,在信笺上写了一个词递给了基辛格。这时基辛格问在座的我们:“你们猜毛主席写的是什么?”我们都听得入了神,屏住了呼吸,可谁也回答不上来,只着急地想知道答案。基辛格开心地大声说:“‘Yes。’毛主席用英文写了一个‘yes’! 现在这个‘yes’还一直挂在我纽约家里的墙壁上。”基辛格绘声绘色讲述的这个故事,引得在场的大家发出一阵阵笑声。

        在短暂的礼节性会见之后,我们共同参加了由王缉思教授主持的基辛格博士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座谈会。

        面对青春昂扬的学生,基辛格首先欣喜地表示,他非常高兴来到北京大学与学生对话,并回顾了过去十余年来与北大的情谊:1971年他首次来到中国,那时对中国知之甚少。然而,将近50年后的今天,自己成了中国的常客,并与中国朋友共事,这已成为他人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辛格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踊跃向他提问。面对“如何应对由于政治问题过于宏大而产生的距离感”和“如何构建国际政治的学习框架”等问题时,基辛格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本人移民、参军的经历。继而表示,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复杂的人生经历,他才可以看到国际关系中的许多层面。他认为,国际政治并非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更多在于实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也不应只关注理论。在回答“中美是否可能在应对难民、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时进行合作”这一问题时,基辛格表示,中美应该加强对话,基于共同的利益开展双方的合作。

        秋末冬初的夜晚是清冷的,室内的座谈气氛却温暖而热烈。当原定的问答环节即将结束时,许多同学仍然纷纷举手,希望获得提问的机会。见此情景,95岁高龄的基辛格主动提出,可以再增加两个提问的机会。针对“中美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个问题,他强调,两国外交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北大学生更应该担负起这样的国际责任。

        在座谈会结束之时,笔者代表北大致词并表示,我们一直重视中美关系领域的学术研究,感谢基辛格在这一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北大会继续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希望基辛格继续支持北大的发展,关注北大学生的专业培养。基辛格毫不犹豫地回应:“I will”——“我会的”。

        在我们送别基辛格博士时,他表示很高兴再次访问北大,感谢北大的老朋友对双方交流合作的兴趣与关注。他也特别强调,此次访问北大,正值中美关系的复杂时期。两国因文化不同,势必会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但双方应以创造性的思维,谋求共同进步。他明确表示,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美应关注根本性问题

        临风对月,四季轮回。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即2019年11月的一天,王缉思教授来到临湖轩告诉笔者,基辛格又有计划来中国并顺访北大。那时的中美关系因特朗普对华采取打压和“脱钩”等政策,走到了低谷。我们能够深深感到基辛格心急如焚的心情。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等原因,我们商量还是把会见、宴请,以及随后和师生的座谈安排在同一个地方,于是我们又选择了上次会见的地点博雅国际酒店。

        11月23日,虽是初冬时节,燕园中不惧风寒的松树柏树却依然挺拔油绿。远处西山一抹如火的夕阳穿过树梢,越过古色古香的建筑,在未名湖上留下特别瑰丽的色彩和映像。希望此时燕园的景色,可以给远道而来的基辛格带来不同寻常的美的感受。

        傍晚,笔者和校领导龚旗煌、王博,教授王缉思、袁明等在宴会大厅外等候。这一次陪同基辛格来访问的还有谷歌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车抵达后,我们上前迎接,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96岁高龄的基辛格不顾辛苦,乘坐商务飞机,跨越太平洋,前来中国访问,为中美和平发展而奔走,令在场的我们深受感动。日久见人心,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老朋友。

        这一次见到基辛格博士,看到他的身体状况的确大不如前,走路有点不稳,需要有人搀扶。在陪同他步入宴会厅时,笔者很自然地搀扶住他的手,与他并肩前行。这时,基辛格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看了一下周围,发挥他一贯的幽默,悄声微笑地对笔者说:“校长,如果有记者拍照,咱俩就松开手。”笔者也悄声用英文回答他:“基辛格博士,您放心吧,有记者拍照我们就立刻松开手,各走各的。”然后我们两人相互对视,会心地笑了。接着,他又提醒我:“这次和师生的座谈时间可以长一点,你不要因担心我的年龄和时差原因而提前宣布结束。”天哪,他老人家还记得去年我因担心他的身体而提出准时结束座谈会的建议。我马上回答他:“放心吧,我们这一次一定讨论到大家都尽兴为止。”他回答“OK”。我们就这样一路聊着,一起走进了博雅酒店宴会厅。

        在这次晚宴上,基辛格一如既往地和大家谈笑风生。通过前后两次宴请,笔者发现,基辛格有一个特点:食欲很好,喜欢中餐。当时餐厅给每个人都上了一盘牛肉,许多人并没有吃完,而基辛格吃得津津有味,全部吃光。我想,也许这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晚宴后,座谈会开始。笔者代表北大师生,对基辛格时隔一年的再次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基辛格则表示,他很高兴在去年和今年两次访问中国时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也很荣幸在过去50年里近百次访问中国,亲眼见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时代背景变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美中两国应该加强战略沟通,继续开展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还特别强调,北京大学的诚挚邀请使他相信,每次访问北京,都应来北大访问,因为他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所深深吸引,更喜欢与北大学生会面和交流。他讲这番话时,脸上始终带着友善的微笑,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些学生。

        来自北京大学的20余名师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这一次与一年前一样,基辛格与出席座谈会的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谈到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时,他认为,大家应着眼长远,除了合作,别无他途。两国之间的分歧也许很难缩小,虽然双方均为此付出了努力,但是中美需要做的是划定分歧存在的范围。中美两国彼此依存,理应更多关注根本性的问题。过分关注技术性的问题,会本末倒置。

        有人提问,美国是否存在孤立主义?如果美国进一步退出国际体系,世界格局将如何演变? 基辛格回答说,如果美国继续孤立下去,将会带来冲突、战争等不良后果。当然,孤立主义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吸引力,但目前美方并没有表示要进一步后退。他针对特朗普的对外政策提出,目前美国应思考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体系。

        谈及中美关系时,基辛格认为,中美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其双边关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comfortable),这是两国无法选择的现实,所以只能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他与两国领导人均有接触,认为两国执政风格不同——美国更关注具体问题,中国更关注长远问题。基辛格认为,两国关系的总体方向应是共存(coexistence),这不是下周或很短时间就能实现的目标,也许需要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他对双方合作解决一些短期问题持乐观态度,并且认为,双方应先解决短期问题,再解决长期问题。总体来说,他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

        座谈会结束之时,基辛格表示,他非常愿意与北大师生互动,希望今后还能到访北大,继续增进与北大的交流合作。

        基辛格不顾旅途劳累与师生亲切交谈,让我们非常感动。送走他时,看着他那颤颤巍巍的身影,我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还能再访北大?

        百岁基辛格的签名书

        这次座谈会后,新冠疫情于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这期间王缉思教授赴美参加会议时,都会去纽约基辛格博士的家中拜访并带去学校的问候。

        2023年5月27日,基辛格迎来100岁生日。笔者想,我们应该对这位促进了中美邦交正常化,此后也一直为中美关系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叱咤风云的外交家、燕园的特别故交,表达我们由衷的祝贺与敬意,于是托赴美交流的王缉思教授,向基辛格博士转交北大的一封生日贺信。

        在那封祝福基辛格博士百岁生日的贺信中,我们对他人生中的重要贡献表达了诚挚的敬意:“您一生致力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与理解,您对外交、安全与和平的贡献不可估量。您的领导才能和智慧激励了许多人,您所做的工作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对世界的影响深远。”在信中,我们诚挚地感谢他为中美关系作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对北京大学的关心与支持。我们赞扬基辛格博士“为促进国际合作与外交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国际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称他的“远见、洞察力和专业知识在帮助我们应对这个时代一些最复杂的挑战方面发挥了宝贵的作用”。

        王教授回国后,愉快地与我们分享了他见到基辛格并转交贺信时的情景。他特别兴奋且小心翼翼地把基辛格托他转来的赠书展开。这是一本珍贵的、由基辛格博士特别签名的《领导力》一书。在该书的扉页上,附有他的祝福与签名。他的字迹依然是那样流畅、有力和洒脱!令人很难想象这竟出自一位百岁老人之手。

        在与王教授的交谈中,我获悉那封承载着北大师生真挚情感的贺信与来自燕园的友情让基辛格博士非常高兴,深表感谢。对这位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的百岁老人来说,来自大洋彼岸、他曾多次造访的燕园的祝福与问候,应该也让他感到亲切和温暖吧。

        看着基辛格博士送的这本签名书,我脑海中浮现出往昔一幕幕与他交往的难忘情景。他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安全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联想到如今急剧变化和动荡的世界形势,尤其是中美关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愈加感到像基辛格这样的智者的重要性。未来如何突破困局,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一同努力。

        基辛格说过:“历史是深刻的国家记忆。”尼克松总统1972年的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基辛格可谓当年这一关键的破冰之旅的重要使者。时光飞逝,犹如白驹过隙,破冰之旅一晃已经五十余年。

        每每回顾与基辛格博士的交往,尤其是他与北大师生的坦诚交流,那一幕幕友好生动的情景都让我们甚为怀念。

        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了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基辛格博士,指出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10月,习近平主席还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并对基辛格博士获奖表示祝贺。其实今年7月,基辛格博士来北京之前,还曾表示特别希望再次顺访北大,与大家见面,看看同学们的演出和乒乓球比赛。遗憾的是,当时因日程紧张而未能成行。

        基辛格在未名湖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北大师生共同咏唱了一曲相知相亲的燕园情。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美国总统拜登的唁电中所指出的,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他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为毕生追求。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基辛格博士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和怀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