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中国传统画论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典型范例

    ——《伍蠡甫中国画研究文集》总序

    汪洪章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22日   08 版)

        《伍蠡甫中国画研究文集》,伍蠡甫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564.00元

        伍蠡甫先生是绘画艺术家、学术大师,著作繁富,涉及领域广泛,不仅在西方文论研究领域有系统著作存世,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中国画论的研究,著述数量更为可观,历来备受文艺美学界推崇。我虽在复旦大学外文系(现名外文学院)学习工作了35年,也曾有缘短暂地与伍先生同住复旦大学第一教师宿舍,但对伍先生的绘画艺术造诣及其画论研究领域的贡献,仰之弥高,而始终未能得其门径而入,故未敢赞一辞。

        2018年5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以致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上海社科界辛勤耕耘、潜心治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已故名家大师。在68位人选名单中,包括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以及伍蠡甫先生、蒋孔阳先生等在内的复旦30余位已故教授入选。

        一

        伍蠡甫(1900.9-1992.10),广东新会人,1900年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附中,192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后去北平求职,曾在故宫博物院观摩研习中国历代名画数年。1928-1936年在复旦大学教授英文,1936-1937年间赴英国留学,曾前往意大利等国考察欧洲艺术,出席1937年于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笔会年会。1930-1937年担任与人合作创办的黎明书局副总编辑,《世界文学》月刊主编,《西洋文学名著丛书》主编,《文摘》主编。其间,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授英文、国画、文学。1938年至1949年任复旦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任外 文系主任、中文系代 主任。1942-1949年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顾问,兼任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秘书,出版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起,历任复旦大学外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外国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任圣约翰大学教授,讲授文学理论。应聘担任上海画院兼职画师,《辞海》编委及美术学科主编,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全国高等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顾问,上海社联、上海文联委员,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主席团顾问,国际笔会上海中心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外国文学卷编委等职务。1991年,国务院为表彰伍蠡甫教授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所做突出贡献,为其颁发荣誉证书。伍蠡甫教授于1992年10月去世。2018年,伍蠡甫教授入选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从以上伍蠡甫先生生平行事,我们对其教学和学术研究以及丰富的艺术人生,已能有个较为简略的了解。为使研究伍先生绘画艺术及其多方面学术贡献的读者有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必要回顾一下伍蠡甫先生的家学渊源,特别是伍氏一门在引进西方各科新学,在推进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成立和发展以及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二

        伍蠡甫先生出身名门,其父伍光建先生晚清时奉派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后又转入伦敦大学研习物理、数学、文学等科,学成回国后,曾任北洋水师学堂助教,后曾作为大使随员出使日本,随“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擢升大清学部二等咨议。宣统元年参与留学生廷试,赐文科进士出身。大清海军处成立,任顾问兼一等参赞。海军处改称海军部后,又任海军部军法司、军枢司、军学司司长。宣统三年,中国教育会成立,被推为副会长。民国成立后,历任财政部参事、顾问,盐务署参事、盐务稽核所英文股股长。北伐军兴,南下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后定居上海,专事西方文学、哲学著作翻译,所译作品总量惊人,达一亿字。

        在我国现代翻译史上,伍蠡甫先生胞兄伍周甫、伍况甫,在翻译西方各类科学、人文著作方面,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伍氏父子四人的译作、著作加在一起,其总量将是十分惊人的。我个人觉得,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利于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从而更好地搜集、整理、分门别类地系统研究伍氏家族留下的大量文字遗产,研究这笔遗产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以及学术思想史上所曾起过的影响作用。

        伍蠡甫先生一生所以能做出大量的、多方面的贡献,与其所承继的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伍先生本人在民国时期创办过书局、期刊,在各类书刊里发表过大量西方文学翻译作品及评论文章,无疑直接承受了其父之影响。这些译作及各类评论文章,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批评乃至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均产生过巨大影响。

        伍蠡甫先生的一生几乎见证了整个20世纪,留下了大量画作、译作、文论、画论、书信、序跋以及中西文论、画论比较研究方面的著作。在其人生进入耋耄之年前后约15年间,伍先生画作及各种文字著述,仍不断面世,可说是喷薄而出。从1980年代起至先生仙逝约十二三年间,除培养一批后来成为国际知名学者的博士外,伍先生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6余篇,出版各类大部头著作13余种。先生在鲐背之年及奔期年的途中,还在《文艺研究》上相继发表了《中国山水画的诞生》《巴罗克与中国绘画艺术》,同时画笔不辍,创作了若干幅面大小不一的绘画作品。这是极其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我们在研究伍先生生平事迹、艺术人生、学术生涯时,加以高度重视。

        伍先生幼年即跟随当时已是国画名师的黄宾虹先生学画,后终其一生以绘事陶养性情。复旦文科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观摩研习历代名画达数年之久。1928-1936年在复旦大学教授英文期间,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授英文、国画、文学。1936-1937年间赴英国留学,又曾前往意大利等国考察欧洲艺术,在伦敦中国驻英使馆办过个人画展,应邀在英国皇家学会和牛津大学就中国绘画流派作专题讲座。抗战爆发,中辍学业回国,担任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任外文系主任、中文系代主任。其间,于1942-1949年应聘担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并应院长马衡之邀,数度奔赴贵州,观摩、鉴定由北京转移至贵州的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并曾数次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出版的《谈艺录》,精选散见于各种报刊的谈艺文章十篇。至此,伍先生已经奠定了自己在绘画艺术创作、批评鉴赏以及中西画论研究中的地位。

        三

        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我曾有幸与伍先生有数面之缘,包括登门拜访,请教学业问题。1991年寓居张廷琛先生在复旦一宿的寓所近一年,历经春夏秋冬,与伍先生也算短暂做过邻居。但伍先生高龄,因而无特殊事情,未敢轻易上门打搅过他老人家。其实,张先生101寓所离伍先生住的那幢小楼不远,也就是三四十米远的样子,中间隔着一小片空地,空地上蜿蜒着几条小径,伸向不同楼栋。开窗伸出头去,即可看到伍先生那幢小楼。天气晴好临近傍晚时分,沿着一宿东北角蜿蜒至西大门的小径进出时,常可看见伍蠡甫先生胸前拄着拐杖,坐在他家小楼北门口小径上放着的一把椅子里,先生双眼望着西下的夕阳,身前身后是面积不大的菜畦兼花圃。在我的眼里,伍先生这一侧影,饱含诗意。“人生如寄”,这侧影,浓缩着一位寄寓自然、人世的艺术家、学者漫长一生的求索。这侧影本身,就是一幅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之绝妙写照,因而至今仍然活现在我的记忆中。

        作为伍先生的私淑弟子,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方向,与伍先生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有着紧密的精神纽带联系。

        记得1979年大一大二之交,伍先生主编的《西方文论选》上下册新一版,分别于该年6月和11月面世。巧得很,朱光潜先生新版《西方美学史》上下册的出版日期,也分别是该年6月和11月。我手头至今拥有的《西方文论选》上册,就是197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79年7月,大学一年级生活结束,暑假没有回家,从校图书馆借了些书,想好好用一番功。后在新华书店购得《西方文论选》上册,记得曾硬着头皮,似懂非懂,一篇一篇地啃着里面的选文。秋冬之际出版的下册,未能在书店及时购得,是后来从校图书馆借阅的,时间约为1980年春季学期。当时闹“书荒”,新书上架不久即脱销现象时常发生,尤其是西方文学名著。《西方文论选》这样的理论书籍脱销,跟当时再次勃兴的美学热有关。我个人购得《西方文论选》下册,已是1984年第6次印刷,印数竟达109500册。伍先生主编的这两册书,我读得很苦。因选文多出自哲学家之手,为了较为系统地了解西方哲学史,以便更好学习西方文论,大三秋季入学,借阅了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上下册,上册较薄,下册很厚,读得更是苦不堪言。

        四年本科学习,时间其实很短,转眼到了1981年深秋,准备报考研究生了,可以上谈到的几部大书,有的没读完,有的囫囵吞枣,其中许多高深理论当时根本读不懂。但现在想来仍觉吊诡的是,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伍先生《西方文论选》才去读西方哲学史著作的,结果喧宾夺主,仓促之间,考研填报志愿时报考的是南开大学哲学系冒从虎教授的近代西方哲学史。结果名落孙山。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两年,结婚生子,考研的事也就耽搁下来,但仍不断地胡乱读些中外文学、哲学、历史类的著作。1987年冬,儿子两岁半,我参加了198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填报专业为外文系比较文学,一举夺魁。入学后,由于自大二开始心系文论、哲学,整体偏爱理论书,所以研究方向顺理成章定为比较诗学。就这样,从1979年初次接触西方文论,转了一大圈,终于又回到了文论上来。

        当初失败的西方近代哲学史专业考研经历,于我学习西方文论至今帮助很大。我能有缘进入复旦深造,并能数次于府上拜见伍蠡甫先生,在业师夏仲翼先生悉心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并有幸顺利留校工作,所有这些,可以说均与本科时学习伍先生著作对我所起的精神引领作用不无关系。

        四

        伍蠡甫先生在中西绘画艺术以及中西画论研究领域之所以能做出杰出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绘画艺术的实践家,有着丰富的绘画经验;其次是因为他能融通中西文学艺术理论,对中西画法及其源流,对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和画论家,均能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会心独到,并加以明白晓畅的阐述,使绘画艺术和画论研究的批评话语形态,走出传统画论那种迷离含混的语言表述成规。在这个意义上,伍先生的著作是中国传统画论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典型范例,是中西画论比较研究的绝佳教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此次隆重推出这套《伍蠡甫中国画研究文集》,嘉惠艺林、学林,自不待言。三卷的编排(《中国绘画艺术》《历代名画家论》《中国画论研究》),颇见用心。洛雅潇女史以及她的编辑同事们,不辞辛劳,将伍蠡甫先生的《谈艺录》(1947)、《中国画论研究》(1983)、《山水与美学》(1985)、《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1986)、《名画家论》(1988),以及先生晚年发表在期刊上的若干论文,几乎搜罗殆尽,并对每篇文字加以严谨校勘。尤其值得称赏的是,凡是伍先生文中提到的中西绘画作品,均随文附以精美的图片,这不仅方便了读者赏析,更可使读者明白,伍先生对中西绘画艺术所作分析和评论,均有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上的确凿依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