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时如沧海书作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01日   03 版)

        ■褚福海

        我最初的阅读,可追溯到1971年。那时刚上小学四年级,我死乞白赖跟一位男生借来了鲁迅的《呐喊》,线装本,竖式排版,看起来极不适从;字,繁体印刷,好多不认识,读着很费劲。可在贫瘠荒枯的年代,仍如获至宝,愣是靠着揣度,一点一点啃,读得艰涩而缓慢,堪谓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告别校园后,我茫然踏上了社会,几经周折,终谋得一份尚算体面的工作。虽具技术含量,却单调枯燥,了无情趣。闲暇间,我便用读书打发空虚寂寞,他人灯红酒绿寻欢愉,我且“青灯黄卷伴时日”。岁月蹉跎,幸有书做伴,故我不孤寂,不虚妄。彼时无处借书,薪水也低微,仍想方设法宁可节衣缩食也去买书,渐渐地,中外名著渐次进入我的书柜,弥补了物质上的匮缺穷酸。

        数年的阅读,滋润了心灵,丰盈了思想,人整日像云雀。某一日,容蓄于我体内的熔岩暗流涌动,写作冲动遽然喷发,于是手执钢笔,在方格稿纸上“沙沙”驰骋,一气呵成写就了处女散文《葡萄熟了》初稿。时隔两日,我稍作润色,再誊抄好塞进信封,贴上邮票,虔诚投入邮筒,寄给了刚复刊未久的家乡报纸。

        平生第一次投稿,看似是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下走完的流程,实则长久诚惶诚恐煎熬着。

        一周后,邮递员所骑自行车发出的清脆铃声在窗外响起,我赶忙跑出去,接过他递来的牛皮纸信封,但见上面印有赵朴初题写的大红行楷字样。我蓦然回过神来,手微颤着撕开信封,抽出短笺,几行娴熟隽秀的行书跃然我眼前:来稿收悉,拟刊发。望再接再厉,多赐佳作。落款人:俞某某。

        过了几天,我收到了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样报,视若珍宝,收藏存念。

        光阴如白驹过隙。时隔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仍清晰记得俞老师对我的勉励。她是我生命旅程中的贵人,她是催发我体内文学种子的恩师。接着,我陆续写过几篇小文,但终因才疏学浅,文思枯瘦,写得僵硬生涩,毫无悬念地成了文字垃圾。

        沮丧,痛苦,随之袭来。

        落寞中,我深感浑噩于事无补,既然写作之路走不通,莫如多读些书,待积淀丰厚些再择机而行。文学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史、哲学、逻辑学、美学……尽管前读后忘,脑壳俨然像漏斗,写作时难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但,时如沧海书作舟,文学给我的滋养与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最明显的标志是语言较之往昔更活泼新颖、更富文学意味了。

        我由衷感慨,阅读是一件成本最低廉、回报最丰厚的事。近些年来,我丝毫不敢懈怠,坚持辛勤创作,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三本个人散文集,累计在全国三十多种官方主办的文学期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行吟至今,不觉已双眸浑浊,两鬓染霜。耳顺之年的我依然跋涉在逐梦路上,正以饱满的激情,加速充盈内涵,丰赡文史储备,力求写出更具时代气息、文学品质与美学风格的浑厚之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