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今年是上海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近日,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老三联”后人代表、韬奋研究专家、纪念馆历任馆领导与会座谈。
韬奋纪念馆首任副馆长袁信之之子袁仄在会上回顾了父亲与纪念馆之间27年的不解之缘。父亲曾任职于生活书店,为韬奋纪念馆的筹备建馆工作多方奔走,从征收房屋、征集文物、展陈设计,到推动韬奋学术研究,在各个环节不遗余力,甚至袁仄自己也参与其中,深受影响。1978年,父亲与许觉民受“老三联”人的推选起草给党中央的报告,为韬奋纪念馆复馆做出诸多努力。此后,又重新整理馆史、编辑《韬奋画传》,一直工作到离休。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儿子李昕东、儿媳铁大力向纪念馆捐赠了上世纪60年代艾思奇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时的讲话手稿。铁大力表示:“时代在进步,民族在前进,我们非常赞同数字化博物馆这一新理念。对于捐赠人而言,祖辈父辈所留下的珍贵文物仅此一份,若能将其以数字化方式共享,不仅对家属是一种对珍藏的保存与爱护,对家族传承也是一种支援,更是能起到传播‘老三联’文化,为社会学者的研究提供原始素材、充分利用文物作用的重要举措。”
新知书店总经理沈静芷的儿子沈建林重申了“老三联”的革命性质,强调“老三联”的基因与底色就是“革命”。韬奋基金会首届理事吉少甫的女儿吉晓蓉女士为在现场能够看到“老三联”第三代后人感到十分欣慰,称之为三联精神代代相传下去的生生不息之火。韬奋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韬奋,并持续到现在。他认为研究能够持续进行也得益于韬奋纪念馆不断地披露馆藏文献,促使研究韬奋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研究中来,成为一股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