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与自己相遇
——陈染谈读书
读书方法仍然是自己选择,不强迫自己,也爱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朋友们。除了文学,我感兴趣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与中医学,也感兴趣于西方精神分析学与现代主义哲学,感兴趣于超自然界、宗教以及边缘科学。我从不给自己设防,也没有禁区。书可有形,亦可无形;书可以穿上衣服变成我,我也可以脱掉衣服钻入书。我们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书永远是我的朋友。 (详见3版)
西南联大校舍到底是谁设计的
西南联大校舍的设计,稍微读过梁思成林徽因传记的人都会说,不就是他们俩设计的么。并且还会说出这样一个故事:1938年8月,“夫妇俩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第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理由是西南联大拿不出那么多的经费建造这所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 (详见5版)
韩炳哲的“折返”:东方文化寻根
在中国悄然走红后,读者为韩炳哲及其作品加了各种“荣誉头衔”,如“地铁上的哲学家”“金句哲学家”“网红哲学家”“哲学界的当红炸子鸡”“中产阶级必备读物”,不一而足。从豆瓣和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年轻读者尤其从韩炳哲的文字和思理中获益良多,对于身处其中的数字社会,对于绩效压力下自身的生存状态,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个体心理,产生了更多的反思和更深刻的感知。(详见7版)
与先师程千帆同思考
今年是先师110周年冥诞,他离开我们也有23年了,但我们还在怀念他、纪念他,还在思考其思考、探索其探索。这表明,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学术世界中,其著作中的宝贵遗产仍然能够激发我们对一切的“美好”继续作不倦的探索。保罗·亨利·朗《文集》的编者对这位伟大音乐史家的评价,我觉得,借用来评价先师是再合适不过了:“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位具有闪光特质的学者,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位影响了他所在世纪的良师益友。”(详见13版)
何妨“游戏”读《西游》
——说说语文课为何指定《西游记》必读
孩子们没有不喜欢《西游记》的,即使“不爱读书”的孩子,也可能会迷上这部书。此乃“天性”也。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在幼小时候就已经通过电视、动画、绘本,或者白话简编本等等,熟悉并喜欢上了《西游记》。现在要求在语文课中阅读《西游记》原书,而且是“整本”读下来,是有难度的,但肯定受欢迎。 (详见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