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人间可爱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11日   12 版)

        荡起双桨,为什么一定是北海?

        唱了这么多年“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个事儿,您可能从来就没琢磨过。全国各地能划船的地方多了,就拿北京来说,陶然亭、紫竹院、颐和园,这些地方都能划船。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什么就非得跟北海公园荡呢?

        这个事儿要掰扯起来,就得往我父母年轻的时候说了。我小时候,北京市少年宫,占的是景山公园北边的一块地方。前些年为了保护古建,这才给腾退出来。我父母那代人,脖子上系红领巾那会儿,北海公园还有个别名,叫“北京市少年之家”,就相当于当时的少年宫。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1955年的老电影《祖国的花朵》里边的主题歌。《祖国的花朵》讲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放在北海公园拍,正合适。拍电影的地方定了,音乐家再根据这个编词,作曲,这才有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算起来,当年最早唱这首歌的那拨小孩儿,最少也得是七十往上的人了。他们的孙子出去春游划船,唱的还是这首歌。

        2019年,中国拍了个纪录片,《风筝·风筝》,在法国火了一把。几位中国老大爷、老太太,外带法国老大爷、老太太,跟这纪录片里边,哭得跟泪人儿似的。

        往前倒六十多年,这几位老大爷、老太太还是小孩儿那会儿,中国、法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叫《风筝》。讲的是一个中国小男孩儿,放一个孙悟空的风筝,线断了,飘到法国去,让一个法国小男孩儿给捡着了。法国小男孩儿再带着这风筝,到北京来。

        现在多数讲老北京的影视作品,都是人工布景。河北香河,就是做肉饼和家具特别有名那地方,专门修了个微缩版的老北京城。中国、法国合拍《风筝》那会儿,北京的城墙、城门楼子,还都没拆呢,整个儿都是实景拍摄。

        电影里边拍的几个地方,大概就是老的前门大栅栏、东四、琉璃厂、景山公园,再就是北海公园。《风筝》演到北海公园那段,您可以上网看看,能看见一座挺洋气的二层小楼,门口挂的牌子写着“少年先锋队水电站”。

        这座小楼叫“碧海楼”,眼下还在,改名叫“北海皇家邮驿”了,就在北海东岸。您有机会去,可以跟里边买点儿北海公园的纪念品、明信片。没搞上对象的年轻人,也可以跟这儿玩个复古,寄个情书,表白表白,成功的概率没准儿还能高点儿。

        我小时候,中学物理课,讲电磁感应那段,物理老师还特意说,他们小时候,讲到这个内容,老师都得把学生带到北海公园来,去“少年先锋队水电站”,实际操作一下。从什刹海到北海的水面,中间有大概一米左右的落差。打开闸门,水流过去,发电机一转,就能发电。发出来的电,直接能进北京居民的供电网。

        现在您去什刹海,什刹海最南边,跟北海公园隔着平安大街那儿,还能看见有个铁闸门似的东西。那就是原先“少年先锋队水电站”的进水口。

        有种豪横叫锔碗不带水

        鲁班爷锔白塔,是我小时候住在白塔寺,搬个小板凳,坐在胡同墙根底下,晒着太阳,听街坊老太太讲的故事。您要是想把这故事再给现在的小孩掰扯清楚,那可要了亲命了。别的不说,光是这“锔”,就够您解释半天的。

        锔锅,锔碗,锔大缸,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艺。直到八十年代初,好多地方还能看得见。干这行的人叫锔匠,都是走街串巷,挑着根扁担,扁担一头挂着个三层的木头工具箱,带抽屉的,抽屉里装着杂七杂八的零碎儿,就跟现在修鞋师傅用的那种工具箱差不多。

        扁担另一头呢,挂着锔匠平时干活儿用的小锤子,还挂着一面小铜锣。挑着扁担走的时候,铜锣跟锤子,自然而然地就能碰到一块儿,叮当乱响,等于就代替吆喝了。走到宽敞、不碍事儿的地方,像什么大树底下、水井边上,锔匠把扁担撂下,摊子支上。然后再用小锤子,铛铛铛,敲铜锣,嘴里还得吆喝:“锔盆,锔碗,锔大缸喽啊!”

        北京小孩儿根据这套吆喝,又添了几句,编了首儿歌:

        锔盆锔碗锔大缸,小孩儿的裤子掉水缸,水缸有条小金鱼啊,红嘴巴呀白肚皮。

        那时候的老百姓,日子普遍不富裕,家里有点儿东西,都特别爱惜。大瓷碗,瓷罐子,真要说掉在地上,啪嚓,摔得粉碎,那也就没辙了。要是运气好点儿,摔得不是特别碎,那就可以拿给锔匠修,修好了再接茬儿用。

        锔匠戴着套袖,穿着围裙,坐在小马扎上,把破瓷器接过去,先得特仔细地来回对,把瓷器破的碴口给对齐了,对得严丝合缝。眼下老百姓还有句俏皮话,锔碗的戴眼镜——找碴,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对齐了碴口,锔匠还得拿麻绳把瓷器里里外外捆结实,固定住。按咱们想,瓷器,光出溜儿的,不好捆,人家锔匠还就是有这个手艺。要不怎么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呢。

        破瓷器对齐碴口,拿麻绳捆结实。铜匠就从工具箱里边,拿出一个小的手钻来。什么叫手钻呢? 您看《西游记》,小西天那回,孙悟空让黄眉怪给扣在金钹里了。孙悟空就用救命毫毛变了个梅花头五瓣钻,在里边钻眼儿,想钻出去。

        手钻,眼下有的木匠师傅可能还用,原理跟抖空竹差不多。木头杆上装个钻头,然后把小弓子的弓弦套在木头杆上,前后来回拉,钻头就转起来了。以前没有电钻,打眼儿用的都是这种手钻。

        锔匠跟木匠用的手钻,最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个头儿小,再一个就是钻头的尖上有那么一小点儿金刚石。为的是在瓷器上打眼儿的时候,钻得动,瓷器的硬度高呀。要不怎么有句俏皮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呢。

        锔匠拿着手钻在瓷器上钻眼儿,是顺着对好的碴口左右对称着钻。具体钻多少眼儿,得看情况,人家有专门的技术标准。钻好了眼儿,就可以上锔子了。锔瓷器的锔子,就跟现在订书器用的那个书钉差不多,两头带尖,带钩。正好一左一右,可以插在对称的那两个眼儿里。

        插上锔子,锔匠再用那把小锤子,把锔子两头的尖给敲平了,原理跟您用订书器一样。多少个锔子打上去以后,瓷器的碴口就算固定住了。这时候,锔匠还得往碴口上抹一点儿特制的胶水,彻底把缝儿糊住,为的是不漏水。

        等这层胶水干透了,才能把麻绳解开,把瓷器里里外外擦干净。锔匠双手托着这瓷器,当着周围看热闹的人的面,递给本主儿,还得扯着嗓门吆喝一声:“您给来点儿水!”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眼下您看马路边上修自行车的师傅,多数是自己预备一盆水,为的是检查补好了的车胎还漏不漏气。以前的锔匠,拿着修好的瓷器跟本主儿要水,也是这意思,为的是检查质量。

        顺便也卖派(方言,卖弄、炫耀之意)卖派,显摆显摆,告诉大家伙儿,我手艺高,有信心,不用自己带水,你装水去吧,肯定不漏。这也算是咱们中国传统手艺人的一种范儿,用现在时髦的话讲,豪横。

        本主儿拿着修好的瓷器,装上水一试,果然不漏。当场就得夸两句,外带一竖大拇指:“您这手艺真不错,高,实在是高!”这么着,也算替锔匠做广告了。老北京小孩儿还有首歌谣,唱的就是这意思:

        锔锅锔碗锔大缸啊,老头儿的草帽掉水缸啊,锔盆锔碗锔大缸啊,锔老太太的尿盆,不漏汤啊。

        擎天柱来了,让俺膜拜膜拜

        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孩子比,最大的好处就是没辅导班、兴趣班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只要每天的作业按时写完,考试没有不及格,老师不往单位打电话请家长,家大人就不怎么管孩子的事儿。尤其到了寒暑假,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随便。

        看完动画片,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去胡同里、大街上,吆喝一声,招呼街坊邻居的小伙伴、学校里边的同学。大伙儿按刚才动画片的套路,再复习复习,“翻拍”一遍。用现在的话说,角色扮演。

        小孩儿,您甭看年纪小,正义感都特别强,全愿意演好人(汽车人),不愿意演坏蛋(霸天虎)。霸天虎没人愿意演,也得有人演,不能说这帮孩子全是汽车人,窝里斗,猪八戒啃肘子——自残骨肉,是不是?

        小孩儿都愿意当汽车人,没人愿意当霸天虎,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儿,几个小孩儿围成一圈儿,其中一个人喊口令:“手心,手背!”听见这声喊,小孩儿同时伸出一只手来,手心朝上的算一头的,手背朝上的算另一头。这么着,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不就分开了吗?

        再一种办法,几个小孩儿围一圈儿,一个小孩儿站中间,伸着手,按人头点数,嘴里还得配合着念叨着:“泥锅,泥碗,你滚蛋!”这七个字,循环着数,轮到“蛋”这个字的人,对不起,得认倒霉,算霸天虎。剩下的都是汽车人。

        一帮小孩儿分好了两拨,内部还得分角色呢。谁演主角,谁演配角,谁演擎天柱,谁演威震天,还得掰扯半天。这些事儿都掰扯清楚了,就开始进入角色,在动画片剧情的基础上,有发挥,有创造。跟大街上你追我赶,拿手比画着,当激光枪,互相瞄准……玩儿这么一阵子,您再看,小孩儿的人数,那是越来越少,大伙儿慢慢全开小差,溜号了。溜号干什么去呢?跟自由市场,玩具摊儿那站着卖呆儿(方言,看热闹)呢。

        站玩具摊儿那儿卖呆儿,看的是什么呢?八九十年代的自由市场,好多朋友应该还有印象。统一都是那种特别矮的铁柜子,要么刷蓝漆,要么刷绿漆。柜子是双开门的,上头还支着铁架子,方便做生意的时候挂各种东西,下雨的时候还能搭棚子。

        白天营业时间,做买卖的在柜子顶上铺块布,东西从柜子里掏出来,摆在明面上,要么就挂在铁架子上卖。晚上收摊儿,再把东西收到柜子里,柜门一锁,走人。

        眼下全国各地的大商场,路数都差不多。进大门,一层卖化妆品,卖金银首饰,二层卖服装。再往上,卖各种日用百货、杂七杂八的东西。以前的自由市场也这样。

        把头儿的位置,您走过去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必定是两三个卖玩具的摊儿。玩具摊儿后头,紧挨着的是几个卖服装的摊子。再往后,是卖瓜果梨桃、鸡鸭鱼肉、萝卜白菜的摊儿。越往后头走,才越是过日子离不开的东西。

        为什么卖玩具的摊儿非得摆在最前头呢? 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吃喝得省,穿衣服得省。化妆品,压根儿就不买,讲究的人,最多也就是脸上抹点儿雪花膏,擦点儿蛤蜊油。唯独小孩儿玩儿的玩意儿,家大人疼孩子,只要是在自己可承受范围以内,宁可少吃两顿肉,少买双新皮鞋,也舍得掏钱。道理就跟现在商场把化妆品柜台放在一楼,把门,最显眼的位置差不多。本儿小,利大,来钱还容易。

        直到现在,我印象都特别深。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会儿,《变形金刚》动画片最火的时候,正版的孩之宝擎天柱,塑料的,做得挺精致,能变形,好像是一百多块钱一个。

        甭管自由市场的玩具摊儿,还是国营商场的玩具柜台,只要摆上这么个擎天柱,您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能看见一群孩子跟那儿围着看,卖呆儿。伸着脖子,瞪着眼,直勾勾地盯着看。那样子,比拜佛都虔诚。有朋友说了,一百多块钱的东西,至于费那个劲儿吗,家长赶紧给买一个不就完了?

        买?! 我跟您说实话,真买不起。当时大街上摊个煎饼,就要五毛钱。一个擎天柱,咱们搂着说,大概得合三百多个煎饼。

        您可以算算,当时的一百块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普通老百姓,让他花半个月工资给孩子买个玩意儿,买回去,还当不了吃、当不了穿,那日子真就没法儿过了,疼孩子,也不能是那么个疼法儿。

        (本文摘自《于谦:人间可爱》,于谦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59.8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