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具新颖感和主旨性的成长故事。曾为守岛战士的作家王棵像一个出入于陌生的‘水手’,调动了自己独特而深入骨髓的海上经验注入于这本书中,让我们跟随着少年七上和少年本科走上了神秘、新奇而让人信服的海上成长之路。可以说,《大海上的脚印》具有优秀儿童文学的一切品质:它有内含的励志,言说着爱、理解、悲悯和同情,以一种故事的、潜引默化的方式传达给我们;它有对于海洋世界的有效科普,它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有对守岛战士的真心礼赞,有对水手生活的细致描绘,而这些,同样融解于波澜起伏的故事之中。七上和本科的双重成长也让我们始终牵挂,他们和阅读这本书的我们,都会从中品啜出太多的滋味并悄然地照见我们自身。”这是我为王棵《大海上的脚印》写下的推介性“导语”,我承认自己语出真诚,其中的每一句都是我认可的、要说的、愿意说出的话。意犹未尽,我愿意就王棵的这部新书继续言说:因为它试图告知我们的,远比我已经说出的要多得多,也更耐人寻味。
王棵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下《大海上的脚印》并不能让我意外,然而在阅读王棵这本《大海上的脚印》过程中,它还是让我不断地感觉意外。让我意外的是,其一,王棵写下两个孩子的不同成长,而这成长的背景竟然被安排在了辽阔的南海!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还从未有人做过同样的尝试。这是有难度的。它的难度在于,辽阔的海上缺少“人烟”,成长小说所需要的对抗、交流和问题的解决也会因此变得“匮乏”,冲突感和成长的说服力往往不够;王棵写下的不是童话(童话,在陌生的海上倒是可以有更好的施展)而是现实主义的小说,放在现实的情境中,孩子的成长性往往不那么明显,他很难只遇到一件骤然的事件便突飞猛进地获得成长……然而在《大海上的脚印》中,王棵令人佩服地解决了我的担心和疑虑,他完成得很好,尤其是在难度的化解上,展现出了一个优秀作家的能力。缺少“人烟”,故事很可能会变平、没有良好的起伏,王棵对应性的策略是:让大海中的新奇、冒险(掠过船头的飞鱼鱼群、围绕着飞翔的海鸥、落进鱼网里的海豚以及鬼鬼祟祟的“海盗船”,等等)构成故事性的波澜,形成未知的魅力;让出海的种种可能反应(晕船、风暴中的抵
抗、对平静海面的感动,等等)构成故事性波澜,形成趣味和魅力;两个孩子之间的对手戏,包括他们和船上所有人员之间的对手戏,同样是故事和波澜的部分;守礁战士和战士的生活,在小说中同样构成重要的故事性波澜甚至是极重要的一笔,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对这个具有冒险性的故事的丰富,而且还是影响巨大的高潮所在……可以说,王棵精心、巧妙地解决了行进在宽阔大海上的故事性不足,他把故事完成得真是风生水起、波澜丛生,极具吸引力。好小说,尤其是给予儿童的好小说,故事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住孩子们,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感同身受”,接受你所言说的一切。
第二个让我意外的点在于,它与习惯性的、我们所熟知的儿童成长小说不同,竟然会塑造本科这样一个在出场时就携带了“缺点”的“问题少年”作为主人公,他不爱学习,对学习了无兴趣,他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对大海的(包括成为渔民的)拒绝以及……我们承认,在生活中这样的儿童可能不在少数,但部分儿童文学往往会忽略掉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那么的坚固和正确:儿童具有模仿性,“儿童主要是透过试着以身体的实践、模仿和姿势,复制或重现他们在别人身上观察到的情绪来学习情绪的”(帕斯卡·艾特尔《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被塑造的问题少年在小说中的出现很容易让孩子模仿、学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它貌似有道理,但却是开错了药方。忽略不等于问题不存在,我们无法通过漠视、视而不见的方式解决生活里的问题,从未有任何的例证证明它是有效的——在我看来,真正的解决和真正的精神引导,是直面问题和问题的存在,与他们一起面对并试图找寻解决之道,让阅读者(包括所谓的“问题少年”)在阅读中悄然地将自己放进……真正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他在文学中发现自己,并愿意模仿小说中的主人公对自己进行说服和改变,成为新的自我。“伟大的作品有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个“有利于”并不是说我们给予儿童的只能是纯净水,而是,在面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种种艰难和问题的同时,悄然地完成坚毅的、良善的、自我修正的种种塑造,给每一种参差的人生提供突破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的可能。
我的这段言说貌似题外其实更属于题内,是因为王棵的“意外”塑造给我的思考——王棵的这一塑造对于儿童文学的惯常样貌来说其实属于冒险,而更大的冒险在于,他如何让这样一个孩子能够在行驶于大海之上的旅程实现蜕变的、自我更新的过程,并且能真正地说服我们和有着这样倾向的孩子们。王棵的做法值得称道。为了有一个对应和参照,为了让本科这样一个问题少年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生出羞愧和改变之心,王棵为他预先地设置了另一类型的、另一试图通过南海的旅程获得成长的少年七上,他们之间构成反向的张力,也由此,强化了本科最后改变的说服力;登上战士们驻守的海岛并成为一日“军人”在小说中是高潮性的、向心性的要点所在,这个支点既是主题性的又是逻辑性的,王棵将它做得坚实扎实,令人信服,力量感极重。正是它,使这部小说立了起来,使小说的精神主旨立了起来,也使读者的情感情绪获得升华。两个有着不同特点(弱点)的孩子,各自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从对方的身上意识到各自的优长——更有意趣的是,王棵极有策略地选择了七上的视角,这样,本科的“问题”便变得更为清晰,他身上的成长性也便看得更为明显,也更能让这一成长变得有说服力……对于小说是否属于“有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关键在于它的主旨和说服力。这一点,我认可并欣赏王棵的做法,我期待王棵的这一做法能给我们的儿童文学带来一些新气象。
第三重的意外,我在导语中已经明确说到,王棵竟然在他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建立了“百科全书”式的纳入,他把所有可能的知识、智慧和“教育意义”都尽可能多地加入到小说中。在一部交给儿童来阅读并构成吸引的小说中塞入这么多的知识、智慧,其实也是一种冒险,它们很容易变成各自独立、难以相融的诸多知识点,严重影响小说的顺畅和吸引:但王棵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一个作家的才华和对孩子的耐心,他做到了几乎最佳的“相融”,让所有的言说都融合于故事,让故事自身来说话……
事实上,我提及的三重意外本质上是对王棵创造性的夸耀,他自出机杼,不落俗规,让意料之外的冒险通过巧妙的构思得以合理合规的呈现;当然,他对高蹈的精神的礼赞更值得重视。我相信,聪明的阅读者会比我总结得更好。孩子们包括陪伴在孩子身侧的家长们,会在这本书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