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方卫平儿童文化答问录》以“问题意识”为经纬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13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陈香)方卫平教授新著《童年是世界的寓言——方卫平儿童文化答问录》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与此前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新著为近20年来,方卫平接受儿童文化方面的各类访谈、答问的结集。由此,该著显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导向,贯穿了对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领域诸多现象、话题的关注和深思,包括思索与回应。

        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方卫平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方卫平和他的学术同侪们,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第一批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也是在一个除旧布新的学术年代步入儿童文学思想领地的。

        多年的思考研究中,方卫平的观点有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例如他最初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文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特点?借助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他想从儿童心理结构和建构两个维度来把握、阐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文学门类、一个独特文学集合(幼儿、儿童、少年的文学)的艺术特征(1985)。但是很快他也发现,儿童文学是成人与童年的艺术对话,所以在《儿童文学: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1987)、《儿童文学本体观的倾斜及其重建》(1988)等文章中,试图从创作与接受、儿童与成人等对话、融合的立场来看待儿童文学。后来,方卫平在《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991)一文中,提出了儿童文学及其理论建构应该具有超越自身学术价值的“胸怀和抱负”——“儿童文学研究的最高成果可以为文艺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提供思维成果和理论材料”的观点。30多年过去了,这些观点和立场,有的他还在坚持,有些则发生了变化。

        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探索与拓展,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面貌与艺术版图是空前多元的。童书商业化的不断演进,一方面将越来越多的作者、作品资源带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领域;另一方面,在市场回报的保障下,一些艺术上的新探索和新尝试也得以更从容地展开。当然,它带来的一些问题如跟风写作、投机出版等,也在不断引起人们的警惕。

        “新世纪以来有过若干次围绕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发生的艺术和文化争论,我把它们看作传统的儿童文学文类观、艺术观经历重新打量、探讨和锻造的过程。”方卫平如是评价。那么,儿童文学应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如何思考其中“写什么”和“怎么写”之间的关系? 方卫平表示,对文学来说,“怎么写”的选择最终也将决定它写出的是“什么”。或者说,“怎么写”其实就是“写什么”。这么一来,“怎么写”就不仅是一个文学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跟文学的观念、精神等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彼此诠释和体现。“这也是这些年我一直强调儿童文学的‘童年观’‘童年美学’和‘文化价值’思考的原因。”方卫平表示,“童年观”“童年美学”和“文化价值”的思考,关系的不是抽象的观念或价值,就是最具体的艺术问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