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是我写得最用心的一部书,也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著作。一篇篇论文从酝酿到写作,都像蚌育珍珠一般,经过漫长的涵养和酝酿。其中固然不乏老问题的重新思考,像意象意境、诗中有画、以高行卑等,都赋予了新的思考、新的诠释和新的论述,但更多的还是很少见人探讨的新概念、新命题,像清、不说破、至法无法、代人作语、文如其人、起承转合、以诗为性命等,都具有原创性意义。有些问题,如感物、以禅喻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好像被谈得很多了,但我讲的二次感物的问题、以禅喻诗的学理问题、文学繁荣的社会机制和文学机制问题,却是没有人触及的,也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为此,收入书中的每篇论文都经历了长期的准备,有的长达二三十年。有些问题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思考了,比如情景交融,是博士论文《大历诗风》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我认为作为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情景交融是到大历诗歌中才基本定型的。论文提交评审时,好几位评审专家都不认可我的论断。为此,多年来我一直思索这个问题,留意搜集资料,终于在几年前写出论文来重加论证,现在我的论述相信会更容易被学界接受了。
因为这些论文都出于厚积深思,发表后都受到学界重视,引用率也高于我其他方面的论著,中国知网显示,论意境的两篇分别被引用276次和96次,论“清”一文被引用251次,论“诗中有画”被引用75次,论“以高行卑”被引用71次,论“起承转合”被引用63次,论“文如其人”和“至法无法”都被引用49次。但最让我引以为荣的还是2007年《诠释》获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届“勤英文学奖”。这个奖项是本所前辈樊骏先生捐资设置的,每届只评论文、专著各一项。虽然它只是个民间的奖励,却是全部由所外专家组成评委会匿名评出的,我觉得更具公信力,我自己也最看重。
《诠释》200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我并没有停止相关研究,反而继续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思考古典诗学的学术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包括清代诗学与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传统的再认识,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医学和古代文论的知识背景等。这些问题都变成论文题目,一篇一篇写出来。仍然写得很慢,一年也写不出一两篇。之所以慢,是因为正如观念史学者所说,一个概念的涵义就是它的全部历史。要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首先必须做史的梳理,尽可能详尽地搜集历史上出现的用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在没有数字文献可检索的年代,就是在今天,仍不是个轻松的问题。更何况我越来越体会到,考察概念和命题的历史,决不能靠检索来搜集资料。因为观念往往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命题来支撑的,每一个概念和命题又涉及一个概念群,不大量阅读原典,就无法知道一个观念究竟涉及多少相关概念和命题,涉及怎样的概念群。本编论“厚”和“涩”两篇已触及这个问题,希望揭示这两个概念所关联的概念群。当然,这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又触及更广泛的问题,涉及更多的文献。拙文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期待学术界有更深入的研究。
我在研究中逐渐意识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看似重要的概念其实本身并不具有可诠释性,它们只是一些理论问题的笼统表达,必须做一番还原的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讨论。“情景交融”就是这样的命题,看上去已被谈滥了,但在我看来,向来的研究都停留在表面,根本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因为这个笼统的命题本身并无可定义的内涵,只有转换成清晰的学术命题,才有可能加以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本身就需要长久的思考。对问题实质有了清楚的认识,就知道情景交融的形成要转换成意象化表现作为范式的定型,这才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转瞬之间,《诠释》出版已快20年,其间我又写了14篇论文,适与前编相埒,可编为续集。后写的14篇论文,除了继续关注诗美概念外,更注意诗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如神韵、格调、性灵、肌理。它们都是我研究清代诗学史遇到的问题,必须攻克的难关,相关研究都有了不少成果。我的研究首先是将它们还原到最初的语境中,根据倡导者本人和后人的具体用法来分析其含义,在动态的过程中把握其衍生情形。这样,我的诠释就比学界通行的诠释更贴近原意,更有说服力,而不止是别出歧义,泛滥无归。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让学界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上形成较一致的理解,慢慢形成一批相对稳定、清晰的基本概念。这对学科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它将为今后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提供一套工具术语,一个基础理论平台。我高兴地看到,我对物象和意想概念的辨析已逐渐被学界接受,对语象概念的提议也引发更深入的讨论。我相信这是很有意义的理论建设工作。如果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命题都能得到深入的研究,古代文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就会愈益浮现出来。这无论对于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抑或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
《诠释》自2003年印行后,很快便售罄,2009年因又增订重版。迄今重版本在市面上也难见踪迹,我的“金陵生论学”公众号上不断有读者询问何时重印。这次能重新校订一并印行,真令我深感快慰。近三十年来,蒙傅璇琮先生和老友徐俊兄厚爱,从1995年《大历诗人研究》到2020年《金陵生小言》正续编,拙著累承中华书局印行,实在感铭至深,难以言谢!这次续编的出版,得到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支持,谨此鸣谢!责任编辑李碧玉女士细致审校原稿,并通核原始文献,使全书的质量得到保证,并致谢忱!
(本文为《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续编》后记。该书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