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尚君教授结识大约有四十年,四十年间亦师亦友。所谓亦师,确实从尚君教授那儿我学到了很多,在唐代文学方面,他是一个站在绝对高度的专家,所以四十年交往实际上是我学习的过程。所谓亦友,我们实属学术上的朋友。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重编全唐诗的办公室就设在我们苏州大学。那几年北方的傅璇琮先生,南京大学的周勋初先生,还有全国各地的一些专家,都会定期到苏州大学。其时尚君教授是重要骨干力量,到苏州大学的次数最为频繁,在重编唐五代诗的体例的讨论、样稿的确定,包括后续诸方面,尚君教授都做了大量卓越的工作。我和尚君教授常常就《唐五代诗全编》的进展情况做一些交流,所以对其中的甘苦有更多的了解、体会。
我想以十六个字来概括这部书的总体情况,即“规模宏大,空前完备,平生心血,功德无量”。这确实是一部重磅的文献学著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阚宁辉总裁评价这部书为文献学研究的“压舱石”和“天花板”,我深表赞同。
首先是规模宏大。康熙本《全唐诗》一共900卷,尚君教授的《唐五代诗全编》大概是1225卷,多出325卷,这个规模宏博殊巨。多出来的篇幅,其内容稀珍,凝聚了尚君教授几十年的辛劳和智慧。
其次是空前完备。我们常常说对于一些事情不能求全责备,但我知道尚君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其自我要求是求全责备。刚才他介绍了,《全唐诗》中2000多个作者,49000多首诗,这么多年来他已经补了几千首,到最后可能有上万首。这对于唐代文学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极其重大的贡献。
再次说平生心血。我能体会到尚君教授四十多年的艰苦卓绝,他刚才讲到,每天晚上从复旦大学回家,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这背后是一种坚毅、坚定、坚强,没有这种坚毅、坚定、坚强,成就不了这样“一个人的长征”。就我所知,以一人之力完成近1500万字的唐诗文献整理工作,是绝无仅有的。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殿堂中最耀眼的明珠,相关的整理工作也最为繁杂,历来探究者很多,众说纷纭。其中重出互见问题很突出,非常难处理。就试读本来看,杜牧诗歌、许浑诗歌重复的就有近60首,试读本中列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我们轻轻地翻过去也就是几页而已,但当中所要耗费的精力巨大,学界中人都能想见。《唐五代诗全编》博极群书,苦心孤诣,真是倾注了尚君教授的平生心血。
最后谈功德无量。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诗文化极受关注。我想《唐五代诗全编》汇唐诗文本之渊海、成唐诗文献之册府,为每一首诗歌建立了一个档案,具有集大成之功,为构造唐代文化长城,开掘唐代审美长河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我对《唐五代诗全编》编纂和出版重要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尚君教授在“试读本”的扉页上题了两句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自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所谓“我辈复登临”,既有他几十年攀登唐诗高峰的艰辛,也体现了他俯瞰唐诗文献的气概。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文献真的比清人要多,但是要把这些文献竭泽而渔地检索、细读,然后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科学化的研究,这是很不容易的。所谓“我辈复登临”,其“登临”不是一般的徘徊观光,而是俯瞰考究整个唐诗文献的古今研究状况。
这部书充分吸收了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一一注明,符合学术规范。谈到规范,我想这部书出版后将会为古籍整理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宏观方面涉及编纂理念,涉及如何将整理与研究融贯一体;微观方面涉及体例,例如用夹注还是尾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记得三十多年前在我们学校进行过多次讨论,现在我们看到的另外一部重编全唐诗用的是尾注,当然自有其理其利。但是尚君教授坚持用严格的学术标准,采取随行夹注,这样做好处是什么? 虽然对于一般阅读者来说,可能看上去有一些断续,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把繁多的史料特别是异文,定位精准地呈现出来,是很好的文献整理策略。我作为一个研究者,非常欣赏也非常赞同这样的做法。
各位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读作者介绍,国内编过几部唐诗大辞典,其中的小作家都是尚君教授写的,他打捞了很多沧海遗珠;对一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也有一些新的叙述。二是看唐诗文本,随行夹注中有很多史源提供给阅读者和研究者。三是后面的按语,这些是尚君教授的研究心得,对学术界会有很大启发。
这里我想到一个词叫“任性”,做学问有时候是要有一点“任性”才行。我们看“试读本”中有的副文本性注解、按断、说明比原文长几倍,这真的有点任性,但这种任性对以后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每一次学术的重大推进几乎都源于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即将出版的《唐五代诗全编》是唐诗文献整理的辉煌成果,也打造出一个唐诗学宝库,将会对国内国际的唐诗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对此完全可以期待。
(本版文字整理:郭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