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
前些日子拜读了谢华的散文集《我心归处是龙门》。全书分为“山水记”“风物记”和“人物记”三部分。这本集子书写自然、钩沉历史,内容涵盖了风光、传说、人文风情以及革命历史人物,是一部龙门风情长卷,呈现出立体的龙门。
认识谢华是二十多年前,当时他在北京搞了一家旅游文化公司。《北京文学》组织了一次俄罗斯笔会,就是谢华这家公司承办的。他一直随行,从伊尔库斯克到莫斯科,又到圣彼得堡。那会谢华还很年轻,一张娃娃脸,话语不多,面对众多著名作家一直态度很好地微笑。
那次笔会结束之后,偶有电话往来,后来就失去了音讯。直到今年上半年,他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才知道他已举家迁到富阳了。富阳政府把他作为人才引进,成立了红色报刊博物馆。两个月后在去富阳采风时,参观了已部分落成的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报刊陈列其中。和谢华闲聊时,才知道他平时就喜欢收藏红色报刊,时间长了就成了规模。直到他被富阳当地政府作为人才引进,把红色报刊珍藏的成果落户于富阳。
说到富阳不能不说到浙江对人才的求贤若渴。浙江是全国的经济大省,自然也是人才大省。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更是在全国省份中名列前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才一直是各地方争夺的焦点,没有人才谈不上发展,不发展更是吸引不了人才,这是一件事物的辩证法。富阳现在行政区划为杭州的一个区。富春江水穿城而过,让这座城市有了灵性。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成了一个传说,现代的真实的新版富春山居图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浙江的现代不仅是光怪陆离的城市进程,也不仅仅是人均收入,而是隐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精气神。精神富有和文化见识齐头并进的大环境,让浙江人多了种深沉和见识。这就是一个地方的积淀,久了,就成为了自己的风格。
谢华被富阳区政府以红色收藏主人的身份引进到当地,足以窥见当地政府不仅是对现代科技、文化人才的重视,对红色历史更是情有独钟。一同发展的不仅是科技、文化,还有我们的红色历史。
谢华的这本《我心归处是龙门》,文笔清秀,她的美和龙门的历史风物交融在一起,一茶一饭,一人一事,传说与现实,像一部音乐剧声色俱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见谢华对龙门观察之细、情感之深。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谢华对杭州、富阳、龙门有如此之深的情感。他笔端的龙门,细致、鲜活,四季分明,活色生香。文化游记在散文中是最难写的,写不好就落入俗套,在山水自然之中,能读到生命、哲理以及对自然的遐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游某一地,写一篇文章容易,如果一本书只写一地的风情民俗,就是专家级的人才能干的事。
从这本书来看,谢华无疑是龙门的自然、文化研究专家了。可见他对这方土地的热爱与执着。《龙门的秀色览胜》《冬登杏梅尖》,还有《一抹粉黛入深秋》,从大到全,又从小入微,全方位立体地再现了龙门的风景。还有“风物记”中的《从舌尖到心尖的“孙权牛八碗”》《由龙门药渣说开去》,从现实到历史传说,让龙门的厚重感也脱凡而出。没有历史的文化是浮萍,文化一定要有来处。
作为新富阳人的谢华,虽然乡音未改,但他的心已找到了归处。从富阳到龙门,认同感和归属感,才是灵魂的安息之地。心安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