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梵文,我在国内读书时,就曾动过学习的念头。但当时国内没有人教梵文,所以愿望没有能实现。”在《留德十年》这本书中,季羡林如此写道。后来,他来到哥廷根,认识了一位学冶金学的中国留学生湖南人龙丕炎,龙丕炎把自己用的一本梵文语法送给了季羡林。“我同章用也谈过学梵文的问题,他鼓励我学。”于是,在季羡林选择道路徘徊踟蹰的混乱中,又增加了一层混乱:幸而这混乱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从混乱的阴霾中流露出来了阳光。
《留德十年》为季羡林经典传记,记述了季羡林为寻求人生出路出国留学,却因战争羁旅异域十年的人生经历。书中,有哥廷根斑斓的秋色,有莘莘学子的孜孜以求,有房东夫妇的正直善良,还有饥肠雷鸣、人命危旦的忧虑。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季羡林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书中没有太多华丽的文字,没有过多的文学手法,季羡林把自己真实的故事和感情表现出来,用耄耋之年的智慧为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讲述人生应该如何抉择。
回忆自己的“留德十年”时,季羡林的笔下,依旧流露出情感的诗意。到了夏天,雨季来临,哥廷根的雨非常多……本来已经碧绿的草和树木,现在被雨水一浇,更显得浓翠逼人……雨中的山林,更别有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我就常常孤身一人,不带什么伞,也不穿什么雨衣,在这一张覆盖天地的大网中,踽踽独行。”除了周围的树木和脚底下的青草以外,仿佛什么东西都没有,季羡林颇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感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
对当年在德国生活的点滴细节,季羡林如数家珍。“在德国老师中同我关系最密切的当然是我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有一段时间,他常常去老师家同其家人一同吃晚饭。有一次,老师笑着对儿子说道:家里来了一个中国客人,你明天大概要在学校里吹嘘一番吧? 至于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季羡林说:“她确实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不习惯德国的鸭绒被子,晚上被冻醒。他向女房东一讲,她笑得眼睛直流泪,很细心教使用鸭绒被的方法。“我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她的照顾下愉快地生活。”
“我为什么非要取得一个博士学位不行呢?”季羡林说有两个动机: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自己如果不是留学生,则一表示不平,就会有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狐狸,他为了不当狐狸,必须出国,而且必须取得博士学位。不过,季羡林说:“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会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
季羡林也是位铁骨铮铮的爱国青年。二战期间,他在德国牵挂着祖国母亲和家中亲人,时常夜不能寐。书中也摘录了好几段季羡林当时写的日记,字字饱含深情,无不挂念远方的祖国。“那时,我同家里早已断了书信。祖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也几乎完全不清楚。”战争结束后,季羡林不远万里舟车劳顿一路颠簸,从德国到瑞士到法国到西贡到香港最终回到祖国怀抱。可以想象当时回到祖国的喜悦心情。
苦难,与生俱来。苦难带着命运的托付,却促发了人的隐忍和顽强,我们终究会为此得到奖赏。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能回忆这样的生命,也算是种莫大的幸福。季羡林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说明,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是啊,在任何情况下,人生都不会只有痛苦,我们还有动力、智慧与幸福等,这是对于我们最好的启发。
广东省中山市 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