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26日 星期三

    听大科学家剖析科学的文化本性

    王世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26日   18 版)

        王世平:编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策划编辑的《科学编年史》《深海浅说》等多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推荐图书:《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是中国深海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全国道德模范汪品先院士,写给公众的一本科学文化读物,以院士的高度、学者的情怀、科学家的视角,剖析科学的文化本性,用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科坛趣话》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循着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将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一则因为科学生涯本身似乎平淡无奇,既缺战场的惊险又无情场的激动;二则科学家的行当相隔如山,说的话行内人津津乐道,局外人一头雾水”,但这本《科坛趣话》却做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挖掘出科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点亮了科学家精神的方方面面。

        全书6章49节,既可以每节单独成篇,又能以整章形成主题。每章末尾设置“后话”,画龙点睛,萃取深刻哲理,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堪称本书最为精彩之处。每个章节还有相应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观看汪院士的讲课视频。

        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书中的小故事。1970年,大洋钻探船在地中海海面之下4000米,打出了600万年前的岩盐和石膏层。难道这也是晒出来的? 难道这样深的海也会干涸? 有的科学家认为地中海海盆曾经变为荒漠,低于海平面数千米,沉淀出了石膏和岩盐。这个假设当时只有包括两名首席在内的三位科学家赞成,多数人一致反对,说“这么大的地中海居然能够干枯,留下低于海平面几千米的大窟窿,听起来真的是很荒谬的想法”。而定量计算的结果更难让人接受:地中海的海面要有8—10次几千米的上下升降才能产生这么多盐,而地质记录里找不到海平面会像电梯那样上上下下的证据。科学需要坚持,两位首席科学家之一的许靖华在报告里引用福尔摩斯的话说:“把不可能的排除掉之后,剩下来的就必须是真相,不管它如何不可思议。”新世纪的观测发现,地中海冬季陆架上的海水会在风场驱动下盐分浓缩,形成高密度流瀑布,用不着海平面升降,就可以在深海底形成卤水层,沉淀石膏。在后期出口完全封闭时,发生一次性的海平面骤降,就能形成岩盐,出现“深海荒漠”的景象。就这样,“古海荒漠”的假设几经周折,终于得到了新的发展。

        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书中还有许多:谦逊内敛的达尔文差点将进化论的发现权拱手让人,发明奇才特斯拉发明无数却潦倒一生,卡森哪怕罹患癌症依然坚持为环保发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起鲜活的科学家形象,一件件真实的案例反映出科学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科学创新的源头何在? 科学家成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一番“科坛趣话”,让科学在文化面前返璞归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