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小波是如何“炼”成的? ——《王小波传》读者见面会最近在杭州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单向空间、钱报读书会联合主办,作家酒徒、萧耳与《王小波传》作者房伟讨论了王小波其人其文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王小波1952年生,生命停留在45岁。《王小波传》提到他在考上人大商品学专业前,曾下乡插队、在半导体厂做工人。”萧耳提出疑问:“为什么有工厂经历的群体,特别能从王小波的作品中获得精神的直接代入感?”
酒徒坦言,“我20多岁的时候,大学理工科毕业生是去一线的,这个群体看到的往往和坐办公室的人看到的世界不太相同。王小波的作品教会我们想办法化解荒诞,一笑了之……这才是王小波作品的意义,这才是生活。”
房伟认为,这种现象与王小波作品的特殊品质——个人话语有关。王小波的作品给当代文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表述,很难被划入当时流行的“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等标签中;同时,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等文章可见他与文坛保持相当的距离。在房伟看来,王小波并非文人型作家,而是知识分子作家,其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能改变人的思想,为人们提供方法论和精神力量。“一个作家的经典化离不开传记的经典化,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王小波的史料建设中。”房伟说。
活动现场,读者朋友针对王小波作品及3位嘉宾讨论的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一同追忆有趣的灵魂与思想的炬火,希望“真诚地去做一切事情”“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