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追问工程之道的中国传统

    李三虎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8日   16 版)

        《工程哲学》(第4版),殷瑞钰、李伯聪、汪应洛、栾恩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第四版,89.00元

        工程创造新的物质世界,长期的工程实践之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论或发展论的,也是解释学的。工程之重,必有工程之道。工程哲学,是追问工程之道的学问。

        《工程哲学》首版于2007年,2022年有了现在的第四版。这期间,中国工程发展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中国人追问工程之道也有了新的时空背景和丰富蕴含。工程哲学人才辈出,欣欣向荣。作者群从32位扩大到56位,这当中有老辈工程哲学开拓者的支撑,也有工程哲学新秀的大量加盟。最重要的是,该书在理论上有了新的精进,在现实上有了新的关怀和研析。

        15年前,我读首版的《工程哲学》,当时感叹于工程哲学终于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坚信工程哲学一定能够改变哲学地图,并在哲学地图上占据应有的重要位置(“哲学地图的新天地——读《工程哲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15年后,读第四版的《工程哲学》,与首版对比,我惊讶地发现中国工程哲学悄然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实践之树是常青的,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工程实践发生变化后,工程哲学必须要随时随地做出新的思考。在世界上,中国是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发展中大国。工程哲学对复杂的工程门类进行哲学思考,工程哲学扎根于当代中国工程实践。

        现实的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具有复杂性。首版的《工程哲学》曾经专设第七章进行案例研究,对大庆油田、三峡大坝、铁路提速、宝钢、载人飞船、三门峡工程等做了哲学分析。新版的《工程哲学》除“理论篇”外,专设“实践篇”,尽可能反映复杂的庞大工程系统。它保留了原版的一些案例,如三峡工程、三门峡工程等,增加了青藏铁路工程案例,并在哲学分析和反思以及方法论上给予了提升。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工程哲学的门类研究,如桥梁工程知识论和方法论、建筑工程设计哲学、钢铁冶金工程设计哲学、石化工程的生态哲学反思等。特别是对中国高铁创新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现代信息通信工程发展的哲学分析和思考,更是反映了当代中国逐步走向自主自强的工程前沿领域发展情形。

        新版《工程哲学》之所以能对各个工程门类以及中国工程发展前沿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固然来自中国自身的工程实践,但也源于中国工程哲学理论新的推进和拓展。现代工程始于近现代欧洲,进入中国后经过自身的努力越来越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呈现出新的工程样态和创新议题。在追问工程之道方面,西方人先有了工程伦理学,主要强调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有了工程哲学后,又主要强调工程设计和负责任的工程师培养。但是,工程不只是工程设计,工程共同体不是同质的共同体,工程伦理不只是职业伦理(卡尔·米切姆、王楠,“从跨文化思维看李伯聪的工程哲学研究的特色”,《工程研究》2022年第4期)。相比之下,中国工程哲学从一开始就宣称一种从计划决策、实施操作到生活用物的全过程工程活动概念和不同质的工程共同体主张。李伯聪教授的“我造物故我在”和“我用物故我在”这两句箴言,恰恰表明了这样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工程哲学运思框架。

        新版的《工程哲学》吸纳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观点,更加突出工程哲学的学科定位。保留了原来的“工程理念与工程观”“工程思维”,突出了“工程知识论”“工程方法论”“工程演化论”这些新的工程哲学进展。增加了“工程本体论”“工程与社会”“工程、哲学与真善美”,拓展了人们对工程实践及其广泛意义的深刻理解。前面提到该书“实践篇”的各个工程门类、案例和工程前沿研究,充分运用了“理论篇”涉及的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主张,做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引导的实践分析。

        新版《工程哲学》第一章,在谈到工程哲学中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时指出:“工程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第34页)这种工程本体论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工程哲学成为作为实践的工程与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之间的桥梁。这意味着哲学反思要在工程实践中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工程实践要在哲学层面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物世界新境界。

        追问工程之道的工程哲学,要成为中国传统,必须要把工程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的“道学”和孔子的“仁学”,均以天人互生模式解释世界,走向了“天道人心”和“天人合一”,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哲学传统。

        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这里,天即宇宙,人世间所有的意义和价值均源于天,天道是宇宙和物质世界的规范或组织原则。孔子也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赋世界观不是决定论的,只有人才能实现天道赋予人的价值和意义。天道不能命令人类和社会事务,只有人类,才有能力创造属于人自身的新世界。人类是天道的追随者,不是世界的征服者,其整体朝向是实现“天人合一”。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提到军用战车制造和农业工程,如果要建设一个千乘之国或把一个千乘之国缔造为万乘之国,就必须要做到造物谨慎并取信于民,用物节俭而爱民,使民各安其时。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情境创造”理念,这一理念契合着当代中国在造物上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用物上的美好生活满足。要把工程哲学的本体论精要和价值观主张同中国传统文化根脉贯通融通起来,让工程哲学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这是工程哲学中国学派形成追问工程之道的中国传统,需要进一步面对的一项学术任务。

        追问工程之道是开放的,中国工程哲学要伴着中国从工程大国到工程强国的发展节奏,在时代化中实现中国化。希望第四版的《工程哲学》,一如首版那样,激起更多人的参与,推动工程界和哲学界大联合深合作,以更有深度的历史视野和更加广阔的世界胸怀,建构中国式工程哲学话语体系,展示工程哲学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