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

    对民间戏曲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将为戏曲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带来新的突破。

    呈现一个稀有剧种的厚实家底

    章雪晴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8日   11 版)

        《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俞志慧主编、审订,吴宗辉、俞志慧汇编、校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第一版,1288.00元

        今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在我国,戏曲是非遗的重要板块,而加强戏曲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基础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俞志慧教授主编、审订的《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凡5册,按照杂剧、南戏、传奇、时戏、例戏5个类别,收录调腔剧目72个,合计280余万字,把稀有剧种调腔的厚实家底和盘托出,令人欣喜。

        调腔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剧种,曾流行于浙东绍兴、宁波、台州等地,又称“高调”“高腔”;现仅留存于浙江新昌一隅,故被称为“新昌调腔”,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许多人虽不曾听过“调腔”之名,却在张岱和鲁迅的散文中与之打过照面:《陶庵梦忆》里“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的朱楚生便是明末的调腔名伶,鲁迅笔下的《无常》《女吊》则为用调腔演唱的绍兴目连戏名折。调腔对宁波昆剧、宁海平调、温州高腔、绍剧等有着深刻的影响,越剧在其发展中也曾受其滋养,以至于“越剧皇后姚水娟主演《西厢记》”的消息传出时,人们都不忘说一句:“查《西厢记》为越剧(按:指绍兴戏曲)高腔班中之名作,在女子文戏中尚属初见,逆料开演之日,又当轰动一时也。”(《申报》1938年11月26日第15版)值得一提的是,与昆曲演唱《南西厢》不同,调腔《西厢记》的主体部分来源于《北西厢》,连同另一部元杂剧名作《汉宫秋》,迄今仍以原曲牌、原词为调腔所传演,诚如《集成》序中所言,这对于元杂剧研究而言“无疑是珍贵的信息和资料”。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学界对于调腔的认识和研究都受到限制,而《集成》的出版,极大地改变了调腔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

        调腔既有出自杂剧、南戏和传奇的“古戏”剧目,又有后来相对独立发展出来的本土“时戏”剧目。前者如《琵琶记》《彩楼记》《牡丹亭》《玉蜻蜓》,大多耳熟能详,而后者的《凤头钗》《三婿招》《还金镯》《仁义缘》《四元庄》等等,却少有人知。调腔“时戏”出数相对较多,因而数量虽仅为《集成》所收剧目的一半,篇幅却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由于这些剧目与明清文人传奇相类,大致出于调腔流行区域的下层文人和艺人之手,《集成》序言遂称之为“民间传奇”。然而,“长期以来,戏曲史研究更侧重于戏曲文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其中对古典时期杂剧、传奇文学研究的比重又远远超过了近代戏曲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关注远远超过民间戏曲”(吴新苗《史料学与清代戏曲研究前沿》,《文学遗产》2022年第5期)。调腔这些“时戏”剧目属于典型的近代戏曲、民间戏曲资料,曾有多部为越剧所移植,如果不是《集成》作者不辞辛劳,以新昌县档案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收藏的调腔抄本为主要依据,加以系统的校勘整理与研究,那么资料极易湮灭,势必造成相关研究的缺环。有鉴于此,对民间戏曲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将为戏曲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带来新的突破。在此意义上,《集成》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示范,值得其他地方戏文献整理与研究借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