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仰望星空,脚踏泥土’是钱理群的学思立场,但他更不忽视泥土之下,‘奔突的地火’(鲁迅语)。”6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认为,钱理群对文学的理念和实践不局限于学院制式规范。从贵州山城到北大校园到大隐于世,真正体现了文学作为“动词”的力量:文学就是历史,就是思想,就是实践,就是人间。从全球文化批评的角度看,钱理群教授是现当代中国文化思想界一位重要的代言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与会,围绕钱理群教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教育理念、社会参与等议题展开讨论。“主题演讲”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致辞。王博以“老师”“学者”“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关键词,对钱理群教授的学术特点展开讨论。他表示,对钱理群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研讨,也是北大文科建设、人文精神传承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致开幕辞。他表示,钱理群教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魅力久为学界称誉。他是学者的楷模和杰出代表,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下了巨量的精神财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认为,钱理群教授既有强烈的使命感、广大的现实关怀,又有难得的天真,是“思想家的文学史家,文学史家的思想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子平表示,钱理群教授代表了学科的品格,是一个有风骨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的印象中,钱理群教授以学者兼精神界战士的姿态和境界写作,他的著作生气淋漓,兼及史事洞察力和思想性。
钱理群教授分享了自己有关现代文学研究和现代学人研究的心得体会。他表示,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始终注重对文学史体例的探讨,对于现代文学三代学人的研究也深系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并期待后辈学人能发扬学术个性,为现代文学研究视野贡献力量。他总结了自己人生道路的三大追求:第一是与青年的精神联系,第二是游走于中心与边缘,第三是理论创作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高度自觉。钱理群教授希望学界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沉潜十年,持之以恒。 (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