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鸿的《书画冰鉴:范曾作品真赝考》(以下简称《书画冰鉴》)虽是一部以“范曾作品真赝考”为主旨的专著,但作者并未仅仅将笔墨落到如何辨识作品真伪的具体方法上,而是体现出作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观念与文化视野。基于此,作者特辟出两章的篇幅,分别从“诗文世家”“道德文章”这两个层面对范曾之形成的深层原因作出阐发。
范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范曾,自有其绵亘十三代、历时数百年的南通诗文世家的文化基因、家学传统、人文背景以及来自后天的修练历程。作为代代相传的以毕生呵护文化为职志的范氏诗文世家,他们那种一以贯之的“视学问为生命”的家族传统,那种超然于功利目的的高贵的自由精神,那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格风范及悲壮的理想主义精神,凡此种种,皆为范曾先生取挹不尽的精神资源。因此,这部专著虽名之曰“冰鉴”,但在展开论述前,作者特辟两个专章,具论大师之所由形成的遗传基因与人文背景,并与范曾先生的道德文章进行了饶有内在理路的勾连,这就揭示出一代大师之所由形成的深层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章的辟出,实乃全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深化了题旨,也大大提升了全书的文化品位。
是书的菁华所萃,充分体现在第三章“鉴藏篇”中。
如果说,施鸿早期对范曾先生书画的鉴藏,主要还是基于对范曾先生人格魅力的一种倾慕、一种纯然发乎内心的个人兴趣的话,那么,逮至21世纪初,施鸿已然完成了他的某种“角色转换”;或言之,他已自觉地担负起维护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净化艺术空气的重任。
身处转型期特殊的现实语境中,施鸿自知无力真正解决书画作品鉴定权的争端问题,却仍心存弘毅,坚执地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从事着挽颓风而治乱象的工作——他以范曾先生的书画作品为个案,通过自己积数十年霜晨雨夜的鉴藏经验,为如何鉴识范曾先生书画作品真赝问题提供宝鉴,愿力可谓至大,用意可谓至善。
为给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方便法门”,作者在第三章“鉴藏篇”中,自出机杼地将范曾先生的书画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风格形成期(1978年之前)、风格成熟期(1978—1996)和风格大成期(1996年至今),并总结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将范曾先生的书法风格划分为“前期书法风格(1998年之前)”
与“后期书法风格(1998年之后),对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及落款、用印特点,逐一予以阐明,并站在中国美术史的视角,总结出“范家样”笔墨既受影响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根本特质,其心公,其识精,其解超,从而为范曾书画的鉴藏者提供了鉴识真赝的不二法门。
接下来,施鸿又分别从“笔墨线条”“用墨用色”“开脸与人物造型”等不同视角展开论析,微言精理,要约明畅,且笔致简净,立论精审,皆听曲识真人语也。限于篇限,笔者无法将书中的诸多精妙之论一一具引,只拈举“开脸与人物造型”一节中作者对《冰心先生造像》的一段论析:“范曾先生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淡墨晕染,以及对眼睛等五官的塑造,完全将冰心特有的温婉、娴静气质透过纸面完美传达出来,冰心形象仿佛重生一般,淡雅之中兼有高贵气质。冰心身着披风是此画点睛之处,先生用‘范氏线条’特有的劲直感将披风支撑起来,形成了飘逸灵动的效果,又将人物面部的高贵特质衬托出来,从而让观者感受到冰心先生周围环境的晶莹冷气,巧妙地呼应了‘冰心’的名字。同时,她的眼神之中又传达出温暖与悲悯,使得整个形象充满张力,冰心先生清、洁之品质跃然而出。范曾先生此种画法堪称‘于无声处开脸’,面部之外匠心独运的创作反作用于开脸。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运用了这一技巧,这也体现了先生在具体技法层面的格局和巧心。”
是章的心力所萃,尤在“作伪方法”与“真假作品举隅”两节。施鸿本着鉴定亦“当随时代”之旨,分别从手临、套描、电脑复制以及其它种种高科技时代作伪者所普遍采用的常见手段入手,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此类作伪手段的具体特点及鉴识方法,直令读者豁然大朗,嘉惠画坛,为功岂细!
“真假作品举隅”一节,最见作者功力。施鸿通过大量的高清图片,将有关范曾先生的种种真假作品逐一进行对比,旨在为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鉴定思路与方法。施鸿每考辨一幅作品,总是真赝互勘,采取科学的分析与澄澈的观照,置关键,中肯綮,搔痒处,妙绪纷披,胜义络绎。那种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深究细察,颇有点类似于清人的“朴学”。由于作者具有明辨纤毫的如炬眼光和拨灰见火的深厚功力,再加上“法从例出”,烛犀悬镜,切理餍心,故伪作劣品往往无所遁其形。更令笔者感佩的是,在经由施鸿签定为范曾先生伪作的背后,往往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有的还颇有来头;有的伪作背后还有着一个个貌似动人的传奇故事,但施鸿从不为这些人为的因素所惑,而是一本“艺术良心”,唯真是尚,真正做到了“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人之权势,不利传辟者之辞”(《荀子.正名》),即不受舆论影响,不哗众取宠,不谄媚权贵,不信口妄言。藉此数端,足彰其文章之德,真理之勇。
读罢此章,还有一点给我的铭感甚深,那就是流贯于字里行间的那种真情流贯的语势辞气,作者恨不得将他几十年鉴藏实践中的所感所悟一古脑地传授给读者;盈溢于笔墨畦径之表的那种纯真无瑕的情愫,那份发自五内的至性深情,令人每一开缄,总会沉醉在一种纯挚的氛围中,并从中得到真实的受益。
为了进一步彰显范曾先生的人格魅力与生命风采,作者特辟出第四章“佳作美谈”。从整体上看,这绝非闲笔衬墨,而是全书在章法结构上的一种合理延伸,平添了一种摇曳多姿、风华宛转的韵致。那一个个颇具传奇性质的风雅故事的穿插,既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形丰赡,同时也更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如在“失而复得篇”中,施鸿逐一记述了《苦禅先生造像》的失而复得,钱锺书先生对范曾书画罕见的高评,以及有关《诸神制焰图》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故事,皆鲜为人知,且内蕴丰厚,令读者大饫闻识。至于“合作补写篇”“趣闻逸事”两节,更是透过范曾先生与当时名震画坛的大师如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黄胄、董寿平、陈少梅等合作补写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令人击节叹赏。
关于《书画冰鉴》一书,要谈的东西当然很多,但迤逦道来,已嫌拉杂;况限于篇幅,实不能对此书作全面的评介。好在原书墨光粲然,神理自在,读者盍一验之,或知吾言差无大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