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多雷留下的大量精细插图是铜版画,如《神曲》《圣经》《拉封丹寓言》《堂吉诃德》等,其实错了。多雷一生中所有重要作品都是雕刀木口木刻。所谓“雕刀木口”,指的是用树木的横断面、年轮面为版材(早期的木刻都是用树木的竖断面为版材),以雕铜版的手推雕刀为工具来雕刻凸版。由于木口质地紧密,铜版雕刀表现力又丰富精细,所以能够得到很好的刻画印制效果。这种木刻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兴盛于19世纪,正是多雷生活的时代。
由于印刷术和造纸术滞后,欧洲版画的出现晚于中国500多年。现存中国最早的木版画作品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卷首图》,而欧洲现存最早的木版画作品是1380年的《普洛塔木板》。其方法都是在木板上刻去空白部分,线条是凸起的(如同篆刻中的阳文),然后刷上墨,覆上纸,从纸背面刷印,也称“凸版”。欧洲最初的木版画主要用于宗教活动,但很快就进入了世俗用途,如纸牌和书籍插图。与中国不同的是,木版画出现不久,欧洲就诞生了另一种版画——金属版画,因为主要材料用铜(也有用铁、锌或铝的),所以通称为铜版画。这种版画的制作方法是在金属板上,以雕刀刻凹线,把墨填入凹线中,然后将版面揩净,将线条压印到纸上。因为是用凹线印刷,所以也叫做“凹版”。这种凹版画创始于金银匠,他们在器皿上刻了花纹之后,常把墨涂在花纹凹线里,翻印在羊皮织物上,以便保存图样。现存可考年代最早的铜版画是1440年代的一套纸牌,画面已经有了明暗关系。因为不知作者姓名,就称之为“纸牌匠师”。
15世纪中叶,木版画印刷的方法被德国的铅活字印刷发明者古登堡运用到最初的印刷机上,而铜版画的印制是将凹槽里的墨挤出来,所以需要更大的压力。德国画家最早使用印刷机来印制他们的作品。印刷机的压力可以大大高过人工,而且力量均匀,所以当时德国的铜版画质量好于意大利铜版画。随着文艺复兴在全欧洲盛行,木版画和铜版画都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第一位版画大家是德国纽伦堡的丢勒(1471-1528)。丢勒的父亲是金银匠,母亲也出身于金银匠家庭,他的教父则是纽伦堡最大的印刷出版家科贝格尔,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雕刻和绘画技艺的训练。23岁那年,为躲避纽伦堡发生的鼠疫,他到了威尼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作品的影响,回家乡后就开了一家版画作坊,创作印制了许多木版画,代表作是组画《启示录》。这套木刻使他一举成名。后来他又创作了多组《圣经》题材的木刻,如《基督受难》《圣母的一生》等。40岁以后,他制作了三幅重要的雕刻铜版画:《骑士、死神与恶魔》《书房里的圣哲罗姆》和《忧郁》,都是通过刻制不同方向、不同粗细的排线的方式制作的。为了保证画面的精美,用推刀刻完细线后,再用木炭块细细打磨,反复修整,使版面平整、线条清晰。
随着版画应用的广泛,铜雕版画的刻制技艺要求高、难度大就成为障碍,此时出现了腐蚀版画。腐蚀版画的方式是用防酸的蜡均匀涂在金属板上,用铁笔在蜡面上作画,铁笔划过之处露出金属板,然后放入酸液中腐蚀,露出部分即被腐蚀为凹线,以此代替雕刀的刻制。丢勒50岁前也尝试制作了五幅铁版腐蚀画。也许是材料不好,线条不够光洁,他没有继续下去。但他是最早从事腐蚀金属版画的画家之一。
腐蚀版画的出现在版画史上是一件大事。过去,未经过严格训练的画家无法直接刻制铜版画,只好另请刻工,画的水平大打折扣。而腐蚀版的工具是针笔,用笔方法和画钢笔画差不多,能表现个人风格,所以很受画家欢迎。与腐蚀版画相比,木刻版画粗糙、难以表现柔和丰富的调子,所以渐渐衰落下去。
腐蚀版画创作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荷兰的伦勃朗(1606-1669)。伦勃朗是绘画史上用光的大师,特别喜欢表现光的层次。他的《戴金盔的人像》能够令观看者感到耀眼而眯起眼睛。在刻制腐蚀版画时,他能够仅凭灵动的铁笔线条,表现出复杂的光影变幻,把版画推向新的艺术高度。他在创作中有很多技术上的试验和改进,比如他用的防腐蜡更软,以减小铁笔的阻力。因为经济拮据,他使用的铜材总是用冷槌敲打得很薄,最薄的只有一毫米。他用纸也很讲究,不但用荷兰纸,也用类似宣纸的日本纸,并预先染成不同颜色,使刷印的画面更为丰富。伦勃朗留下来的版子有100多块,可惜都因后人反复滥印而损坏,现在能看到的印刷品都是依据当年的印件复制的。
18世纪,欧洲版画进入了鼎盛期。将各个时代的名画复制成铜版画成为生意兴隆的新兴行业。这些铜版画是贵族、宫廷和富人家客厅和闺房里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是高贵和时髦的象征。画家卖复制版画比卖自己的油画原作还要赚钱,所以纷纷雇用雕版师复制自己的作品。此时出现了有故事情节的“连续版画”,第一个尝试连续版画的是英国画家威廉·贺加斯(1697-1764)。他创作的组画《妓女生涯》,内容是一个乡村姑娘来到伦敦后受骗、堕落、惨死的故事,极受百姓欢迎,印数高达1200套,远远打破了版画印制的记录。铜版画的技艺也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炭笔样制版法和粉笔样制版法,即用装有带齿小轮的刻刀,名为“滚刀”,在版材上滚动,刻出许多细点,形成炭、粉笔的效果。滚刀有粗细、形状不同的型号,也可在防腐蜡上使用,腐蚀后产生意外的效果。还有飞尘法和起底子法,前者在版画上撒满松香粉末,腐蚀后可形成大片灰色调子;后者以软笔沾糖水和胶水的混合剂在铜版上作画后,满版涂上防腐剂,然后放入清水中,画过糖胶水的部分被水溶解,露出铜面,再浸到酸液中进行腐蚀,可以产生类似水彩画的效果。
18世纪欧洲版画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发明了雕刀木口木刻。铜版画虽然精细、表现力丰富,但有一个缺点:不适宜做书籍的插图,因为活字印刷是凸版,铜版画印刷是凹版,两者不能同时上机印刷,也就不能图文混排。而作为凸版的木版画没有这个问题。过去为了降低成本,虽然木版画比较粗糙,但大多书商们仍用它做插图。雕刀木口木刻的发明,解决了书籍插图的质量需求,使版画艺术借助书籍出版的极大普及而快速繁盛起来。
雕刀木口木刻的第一位大家,是英国的插图画家、出版家托马斯·毕韦克(1753-1828)。他所作大量插图的内容主要是动物和鸟类。第一种《四足动物概说》用了五年才完成,第二种《英国鸟类概说》用了七年。除了动物和鸟,他还刻制了书中无数的题饰和尾花。他继承并发展了丢勒的技法,运用不同走向、不同粗细的刻线形成灰色调,画面上很少有旧木刻中的大块黑色,努力发挥手推雕刀和硬木质地的优点。由于他工作一丝不苟,富有创造精神,作品精致优美,很快就传到欧洲各国,影响广远,带动了插图艺术的发展。
18世纪欧洲版画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石版画的发明。有趣的是,石版画的发明者并不是画家,而是一位自幼迷恋戏剧和音乐的捷克年轻人——泽内费尔德(1771-1834)。当时他全家住在慕尼黑,写了音乐剧本,因用铜板印制剧本和乐谱成本太高,就试验各种材料做版。一天,他正磨光一块石板,准备用来试验,母亲叫他写一份洗衣店的洗衣清单。因一时找不到纸,墨水也干了,他就用蜡、肥皂、煤黑粉混在一起做墨水,临时写在石板上,想找到纸再抄下来。过后,当他准备洗掉石板上的字的时候,忽然异想天开:如果用酸液腐蚀,这些字是否会像木刻那样凸出来?经验告诉他,如果用酸液直接腐蚀,也许什么都不会留下。他配了一份酸兑十份水的溶液,把整块石板浸在里面,大约五分钟后,那些字竟凸起有一张扑克牌的厚度。此后,他又经过多次试验,发现石板的板面如果是湿的,就不沾油墨,而用油脂制成的笔画过的地方却能吸油墨,这就是油水不相容的原理。
利用这个原理,他设计了一套流程:用肥皂水清洗石板,干后用油脂和蜡制成的笔在板上写字作画,再用淡酸液腐蚀,使写画的地方轻微凸起,最后用树胶溶液涂整个板子,使未写画的地方更易吸收水分。印刷时,凡是写画的地方才会着墨。后来他把石版放到印刷机上,提高了印制效率和质量。1799年,他28岁时获得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十年后被任命为慕尼黑皇家税务委员会印刷所所长。由他撰述的《石版印刷术》流传至今。
18世纪欧洲的版画大家是英国的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布莱克是著名诗人,但他作诗是业余的,绘画才是本职工作。他15岁就做雕版学徒,22岁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784年在伦敦开了一家版画印刷店。他的主要作品是为自己的诗集和其他诗人的诗集作腐蚀版插图。他以诗人不安于现状的创造性,尝试了一种新的技艺,即把铜腐蚀版画做成凸版印刷:先用防腐蚀剂在铜版上写字作画,然后在酸中腐蚀,未着防腐蚀剂的部分都被腐蚀下去,唯有字画是凸起的。这样,字画就可以像木刻版那样一起印刷了。他还发明了一种在铜版上制作反字的转写技术:用防腐蚀剂在纸上写字作画后,覆在铜版上,然后用加热的滚筒在纸背上滚动,使防腐蚀剂粘在版上,成为反写的字画,再印出来则是正像。
戈雅是欧洲绘画史上最具创造力的画家之一,表现在铜版画上,是喜欢创作大型组画。《狂想集》80幅、《战争的灾难》82幅、《斗牛》33幅,都是想象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但在技法上并无革新。他善于使用大面积飞尘腐蚀,飞尘点的大小、深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改变,有些画甚至不用任何刻线,全部用飞尘法表现。
19世纪欧洲的版画接续了18世纪的荣耀。首先是石版画的普及和发展。石版印刷术的发明,为当时开始兴盛的报纸杂志提供了廉价快捷的图像印刷,出现了定期的画刊。其中法国巴黎的周刊《漫画》和日刊《喧噪》最受欢迎,吸引大批画家为它工作,从而造就了诸多著名的石版画家,杜米埃(1808-1879)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和这两种刊物合作40多年,发表了数不清的石版讽刺画和纪实画。他的纪实画起到类似今天新闻摄影的作用,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绘画从来没有像杜米埃的石版画这样和社会现实无缝隙地对接,极易触动读者的神经。据后世统计,他留下的石版画多达4000多幅。
除了石版画,风景画家柯罗(1796-1875)还尝试过玻璃版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在玻璃上涂满黑油墨,干后用尖笔在其上作画,画过的地方油墨被刮去,露出透明的玻璃,然后将涂了感光液的纸放到玻璃板下,如同印照片那样曝光复印。这是利用当时发明不久的照相术来制作版画。玻璃版画流行时间不长,很快就消失了。留下来的名作只有柯罗的《在大树下沉思的人》等不多几幅。
由于石版画的特殊功能和效果,几乎所有的大画家都参与创作,如德拉克鲁瓦、席里柯、米勒、柯罗等,一时风靡欧洲,大有取代其他版画形式独占天下的趋势。此时出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木版插图画家多雷(1832-1883),是他拯救了(或说发展了)雕刀木口木刻,使之达到新的境界。关于多雷,我有另文介绍,此处不赘。多雷之后,直至今天,几乎所有欧洲名画家都兼版画创作,在版画技法方面虽有变化,出现了丝网版画等,其他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建树。专以版画传世的大画家有德国的凯绥·柯勒惠支(1867-1945)和比利时的麦绥莱勒(1889-197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