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钱伯斯提醒我们回到起点

    阿甲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7日   20 版)

        《书之蜜语——关于文学和儿童的偶谈》,[英]艾登·钱伯斯著,任燕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23年4月,49.00元

        不得不承认,要想完整通读《书之蜜语——关于文学和儿童的偶谈》并非易事。英文初版共有十章,第十章“说来听听:儿童是评论家吗?”其实是后来钱伯斯那本小书《说来听听》(Tell Me)的雏形,在后者单独出版后,中文版的《书之蜜语》只保留了九章。这九章内容分别代表了钱伯斯在不同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他既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2002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也是一位儿童阅读专家,还是儿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儿童图书馆专家,阅读教师培训的资深导师……他在这些领域都钻研得很深,但恐怕很少有读者会同时对以上领域都很感兴趣(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有些篇章读起来可能会相当吃力。这也是我在大概2020年初读英文版时体验到的困难。

        因此,我很乐意以一位老读者的身份来分享一下逐渐认识这本书价值的过程,尤其是我并不建议你一开始一定要按章节顺序完整通读,完全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反复研读,并跳过你感觉还没准备好的部分。

        第一章

        读《书之蜜语》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大略了解钱伯斯的生平,这位1934年出生于英国普通工人家庭的作家,儿时家境平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早期教育,到9岁时才开始独立阅读,中小学阶段常常被老师评定为“迟钝”。上学对他来说仿如恶梦,有段时间每周都挨打,只因做不好加法! 直到14岁遇到把他带入阅读殿堂的吉姆·奥斯本老师后,他的人生才开始充满希望,而到了17岁时他已经立志要当一名教师。

        《书之蜜语》的第一章“文学在童年时期的作用”是钱伯斯1981年的一篇演讲稿,堪称经典,每一位有志于帮助孩子进入阅读殿堂的读者都很值得一读。它最精彩之处是从回顾自身的阅读成长经历开始,然后逐步延展到儿童阅读环境的打造,也是在这篇讲稿中,我们看到了著名的“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的雏形。我在《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2007)一书中专章讨论了这个阅读循环圈,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成形过程及其背后的原理,这也是与钱伯斯自身成长相伴的反思与思考的过程。我想,对于每一位有志于推动儿童阅读的读者,继续这样的反思与思考,远比仅仅记住前辈的结论更重要。

        第九章

        在读罢《书之蜜语》第一章后,我强烈推荐直接跳到第九章“谁是书真正的主人”,因为那可以看作在阅读循环圈框架内思考的延续。钱伯斯将阅读看作一出“三幕剧”,“第一幕的主题是选择……第二幕的主题是如何阅读……第三幕的主题是重建”。这其实就是钱伯斯描述的阅读的三个阶段:选书、读书和反馈——“阅读却没有反馈,根本就不能算读过”——而经反馈后开始重新选书,就构成了完整的闭环。在第九章中,他重点讨论这第三幕,强调以儿童读者为主体的阅读反馈,展示“几个由孩子演绎的‘重建’小故事”,所谓“重建”,就是“重造、重构、重组”,与创作一样需要创造力,而钱伯斯断定儿童完全有能力掌控。

        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一点是,钱伯斯也接纳感觉“无聊”作为儿童阅读的一种自然反应。“无聊是身为读者的体验之一,是重构行为的一部分,让读者说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经历,当然也应该包括无聊。”他回顾多年前因不懂这种接纳而错过的引导机会,并在如今提供了最好用、最有启发性的问题:“说来听听,这个故事哪里让你觉得最无聊? 那么,无聊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思考至此,钱伯斯发现那个阅读循环圈如果想有效运作,还需要关键的推动者,就是“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他感叹:“一直以来,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儿童和书籍之间的成年人,让我们成为某一类读者。最擅长此道的大人,会把所有类型的读物(包括各种形式和内容)摆在孩子面前,帮助他们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帮助他们自行发现文学的影响力与多样性。”

        第二章

        《书之蜜语》第二章“劈开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实际上是探讨儿童阅读应该读什么的问题。在此章中,钱伯斯特别强调高质量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他将这种书称为“具有令人蜕变力量的书”,并引用卡夫卡的话说,“好的书,必须像一把利斧,一击敲碎我们冰封的内心。”

        这位大作家绝对是一位顶级儿童阅读推广人,他不仅仅强调要帮助孩子们爱上阅读,还特别强调要读高质量、有力量的书,所谓能让人产生蜕变的书,“一定是可以用多种方式去品读的作品,反之亦然。”他特别强调成年人在为孩子推荐书的时候,要先问问自己(而不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有所启发,“拿起一本书,问自己一个问题,不是问‘孩子会喜欢这本书吗?’,而是问‘这本书是否值得孩子花时间、花精力阅读?’”所以,他鼓励引导儿童阅读的成年人要不断成长,去寻找值得与孩子一起分享、探讨的书,如此“挥舞利斧的双手,则属于心怀儿童、掌握知识的成年人”。——这又回到了“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的中心,那个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

        第八章

        与第二章最佳的匹配是第八章“从事儿童文学教育的几点感悟”,它实际上是钱伯斯十年阅读教师培训的一个小结,他的学员是那些有志于从事阅读教学的老师,而教学内容主要是如何将儿童文学运用于其中。钱伯斯的感悟或反思很有价值,比如他发现,“教师往往照搬自己受教育时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自己在课堂上读过的书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显然他反对这么做,因为他认为学生的情况不同,而且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自身的文学知识体系、加强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鉴赏力。他还强调不能只读儿童文学,“每名教师学员都要在自己的阅读书目中包含一定比例的成人文学……如果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只会导致对儿童文学的片面理解。这种理解缺乏文学文化的背景。显然,只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人,观点是扭曲的。他们倾向于高估那种循规蹈矩的写作方式,而对勇于创新的作品抱有误解……”

        序章

        当我捧起中文版的《书之蜜语》时,最大的惊喜是读到序章“关于阅读的永恒真理”,这是2022年,88岁高龄的钱伯斯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新篇章。此章概括(也相当完整地)梳理了他对儿童阅读的主张和教育方案。颇让我欣喜的是,钱伯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对阅读的知识体系还在不断更新,而且敢于直面最新的问题,如电子阅读的问题。他借用了神经学家的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人类身上并不携带书写和阅读的基因,我们并不是天生的书写者和阅读者,书写和阅读均来自人类的发明创造。”这让我想起了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的《普鲁斯特与乌贼》和《升维阅读》,也想到了钱伯斯许多年前在《给孩子们介绍书》(Introducing Books to Children)前言中的那句著名论断:“读者是打造的,不是天生的。”正因为如此,在从信息电子化跃进到AI化的今天,打造新一代读者的工作变得更加刻不容缓。

        而且,钱伯斯也意识到,当下面临的挑战更大,我们不但要帮助孩子们成为读者,还要帮他们“具备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意愿”。钱伯斯希望他所推动的“阅读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成为“深度专注阅读者”(deep concen⁃trated readers),这其实也是那位玛丽安娜·沃尔夫的期望和研究方向。

        新版的《书之蜜语》提醒我们还要回到起点。思考和实践还在继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