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文学,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中国比较文学文库》总序

    张辉 宋炳辉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7日   13 版)

        “中国比较文学文库”第一批著作终于即将付梓,从2018年11月拟定“征稿启事”至今,倏忽4年有余。疫情之后,转眼之间,世界已兀然发生许多完全未曾逆料的深刻变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草拟这篇序言,怎能不感慨系之。

        这是一套文学研究丛书。文学,是一个几乎无法定义的概念。文学,又始终在为我们提供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新的可能性:无穷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切成见、一切僵化思想、一切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反义词:致命的反义词。

        文学教会我们反抗所有“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芳香”的愚蠢观念,文学也让我们知道“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是多么颟顸而又不可思议(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

        我们不能要求杜甫以李白的方式写作,不能要求曹雪芹以狄更斯的方式思考,我们也不必要求托尔斯泰喜欢莎士比亚和歌德,不必要求林黛玉和薛宝钗、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有同样的个性和爱好……而人性的丰富,决定了世界的多元、杂多,难以定于一尊。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不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更不是鲁迅的未庄或鲁镇,不是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以及沈从文的湘西……正因为此,文学既是难以把握的,也是富于魅力的。正因为此,文学研究既在不断拓展我们理解作家和作品的已有规定性,也在拓展我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现成范式和固有边界。倡导并努力培育多元的文学研究观念,也是我们编辑这套文库的初衷。

        这是一套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丛书。片面的不同或机械的趋同乃至统一,不是世界应该有的样子,也不应该是文学与文学研究应该有的样子。《说文》中给出的“文”的原意是:“文,错画也,象交文。”汉学家翻译中文的“文”字时也常常用“pattern”作为对应。这至少提示我们,真正的“文”,是与交叉、交错以及交流的思想和行为紧密相关的。正像平行的线条和图案不可以称为“文”,孤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也不可能产生文学、文化与文明。

        在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文学时代,上述事实就更加不可回避,因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848年]》)

        如果说,没有他者的个人注定是孤独的,没有他者的社会必然是封闭的,那么,没有他者的文学与文化则毫无疑问是无法成为现实的。要准确而全面地了解鲁迅,不仅需要了解“魏晋文章”,而且需要了解“托尼学说”;阅读叔本华虽然不是读懂《红楼梦》的必要前提,但要真正理解早期王国维特别是他的《红楼梦评论》,叔本华则是无法忽略的关键一环。这就像要阅读乔叟,必须了解薄伽丘;阅读莱辛、歌德必须同时阅读莎士比亚一样。甚至还没有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阶段,我们就会如巴斯奈特所说,“一旦开始阅读,就会超越边界,做出种种联想和联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内,而是在歌德所谓的‘世界文学’这一伟大广阔的大写的文学空间内阅读”(巴斯奈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1993]》)。正是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比较文学显示了其特别的意义。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甚至跨越学科,走出固定的语言和文化局限乃至“牢笼”,不仅是增加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而已,它本身就是理解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先决条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这套丛书应运而生。

        这是一套收录海内外中国比较文学学人——尤其是中青年学人——最新力作的丛书。这套文库,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谢天振、陈思和、宋炳辉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张辉、宋炳辉主编)(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延续和拓展。与此同时,本文库的出版,也与《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以及“中国比较文学云讲堂”相互呼应,形成鼎足之势,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三大重要学术平台。

        晚清以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与现代中国整体文化进程息息相关。以“新时期”为时间节点,我们则更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的中国,就没有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中国比较文学既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的巨大促进力量。抚今追昔,立足中国,对话世界,“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不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及其会刊《中国比较文学》杂志,都即将迎来40岁生日,谨以此文库,献上我们的最美好祝福。

        衷心感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诸位前辈和同事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也特别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精诚合作,特别是孙玉总编辑和李振荣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诚邀各位比较文学同行继续踊跃加盟,共襄盛举。

        是为序。

        (“中国比较文学文库”,张辉、宋炳辉主编,2023年起将陆续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首批书目如下:陈龙,《约翰·卡普托的事件诗学研究》;郭建,《神话叙事:U.K.勒奎恩与D.莱辛比较研究》;罗靓,《世界的白蛇》;吕慧君,《内山完造研究》;谢淼,《鲁迅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