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03日 星期三

    不止于两汉史与居延汉简的学术成就

    郭佳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03日   08 版)

        《劳榦先生著作集》,劳榦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8月,178.00元

        劳榦先生(1907—2003),字贞一,祖籍湖南长沙,出生于陕西商洛,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32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习研究,翌年留所工作并累迁为研 究员。后任台湾大学兼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劳榦先生留居美国,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1975年退休后为荣誉教授。劳榦先生的史学成就主要在两汉史,最突出的贡献是整理与考释居延汉简。顾颉刚曾指出:“关于秦汉史的研究,以劳榦先生的成就为 最大,……劳先生对于汉简的研究,其成就亦极大,居延汉简即是全部由其释文而出版的。考证两卷,推论两汉边塞制度,粲然如在目前。”谢桂华也提到:“劳榦是继王国维之后汉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将简牍材料与秦汉历史研究相结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劳榦先生的代表著作有《居延汉简考释(释文)》(1943)、《居延汉简考释(考证)》(1944),此外还 有《劳榦学术论文集(甲编)》(1976)、《汉代政治论文集》(1976)、《成庐诗稿》(1979)、《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2006)、《劳榦先生学术著作选集》(2020)等。目前,当代大陆出版的劳榦先生著作包括引进2006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的《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华书局,2010),以及曾作为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的《秦汉史》(中华书局,2018)和《魏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18)。2022年8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的《劳榦先生著作集》。

        《劳榦先生著作集》收入劳榦先生的作品146篇,这是一次颇具意义的结集出版,按主题分为九个部分,包括史学理论与中国史问题、上古史及相关问题、秦汉史及相关问题、边疆史与中外关系史、思想与宗教、文字与文学、艺术与博物、自述与怀人、书信及其他。通过分类和目录便可知,劳榦先生发表过的文章数量庞大,内容博杂,史学研究领域不仅仅在两汉史和居延汉简,还有史学史、上古史等;除了历史之外,劳榦先生还涉及思想宗教、文字文学、艺术博物等。另外本著作集还包含自述、怀人和书信文章,以及一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科普性杂文。

        关于两汉史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劳榦注重政治制度的考察,例如内朝官制、察举制度等。他认为,首先比汉代更早的官制并无可靠的系统记载,《周礼》一书的实行程度是一个极大问题,因此要找实行过的、完密的、系统化的官制最早只能推到两汉;其次秦代以来政治系统与前代迥然不同,汉承秦制,更改极少,而此后各朝一直到清末,仍然还是从汉制沿袭修改而成,故研究汉代官制 是 非常 重要的(《汉代 的 政制》)。另外,汉代的吏员选用和察举制度,在以前承受着战国游士的局面,对以后开创了选举和考试的制度,连接秦制,在一个大一统中国之中确定了巩固的文官制度,因此有着重大的意义(《汉代的吏员与察举》)。

        劳榦最突出的学术特色是汉简研究。他做过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传统考证金石文字的方法,以每条汉简为主,在后面加上考订,二是以问题为主,引用汉简来做证明,形成自成系统的论文。劳榦更偏向第二种,认为以汉简考释为主在基本思想上受到了限制,“我却不愿意把思想和生活都变成了汉简的奴隶,我宁可另外组织别的系统,只把汉简的材料放进去”(《劳榦教授的自述》)。他采用新出土的居延汉简来研究汉代的基层组织和边塞制度,在很多问题上发前人之所未发。针对新史料,劳榦指出“这当然有些在汉代本来‘常识’,在严肃的正史记载中,无法将这些琐碎的事实,一一的再来详述。但是经过两千年 以后,情况完全不同,旧日时寻常闻见,今日都成了陈迹,但有些当时认为是‘米盐’之类,不足一顾的问题,到今日反而具有关键性的了解。”(《从汉简资料讨论历史走向、社会走向》)

        实际上,两汉史和汉简的专门研究是劳榦去史语所之后的学术方向,在读书之时,他更倾向于上古史,为与上古史的密切关系,也对语言文字学等颇为关注。劳榦在上古史方面的研究包括殷周年代的考释,他认为殷周年代问题,牵涉到古代中国文化的全部问题,只有先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步才能讨论在此之前的情况。董作宾先生在《殷历谱》中用月食断定殷商年代,提出周代始于公元前1111年。而劳榦运用董作宾创见的甲骨文断代研究,通过对甲骨文中甲午月 食以及其他几个月食的再评定,认为将武王克商定为公元前1025年更为正确(参见《从甲午月 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榦还积极参与当时风靡一时的古史辨运动,与顾颉刚多封书信探讨夏商东西二民族的问题、大禹治水故事与梁州的关系问题,以及《尧典》著作时代为秦的问题[参见《由九丘推论古代东西二民族》《论禹治水故事之出发点及其它》《〈尧典〉著作时代问题之讨论(其二)》《再论〈尧典著作时代〉》]。

        在《劳榦教授的自述》中,劳榦提到自己进入史学是一个调和的结果,就个人特质来说,更偏向理而不是文,而且兴趣爱好广泛,阅读范围没有限制。这一特质在本著作集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除了历史,劳榦在思想、宗教、文字、文学、艺术、博物等无一不涉猎。就艺术博物一块来说,他考证汉画、汉代刚卯、古代舞蹈、石质雕刻、青铜器物、中国书籍、类书、古代建筑、都邑设计、古代床席等等,可谓无所不包。而就考证风格来说,他注重逻辑推理工作,思维明确,条理清晰,虽然有些文章只是短篇,并没有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但足以给读者某种启发。

        作为当时“秦汉史研究成就最大”“汉简研究集大成者”的历史学家劳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经历,同时,他也属于现代中国史学上一个重要的学术群体,即1928年由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可以说,劳榦的治学风格充分反映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理念,一方面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传统,另一方面接收了新史学的影响,故既有考证的功力,又不局限于细枝末节,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问题意识。通过《劳榦先生著作集》,读者一方面可以看到劳榦作为史语所学术群体一员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本集并不是某一专门领域的学术性文集,其中包含文章时间跨度长,领域跨度大,有专有散,有长有短等,因此更能反映劳榦学术生涯和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国内出版劳榦先生的著作较少,对其学术成果的研究也不多,借本书的出版,愿国内更多读者可以方便了解劳榦先生,也有助于相关学者掌握更多资料进行研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