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隽)4月12日,由中国外文局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举行。来自28个国家的200余位中外青年、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围绕“新时代·炫青春·向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胡正跃,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上合国家青年平台成员、清华大学全球传播学生使者谷尼克,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作主旨演讲。
高岸明指出,国际青年北京论坛的宗旨是,发挥青年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中外交流的生力军作用,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他建议有志深耕中外友好的国际青年,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大力倡导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参与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深入理解全球安全倡议,超越零和博弈,传递大国要密切协调和良性互动的理性声音,共筑世界和平安宁;拾起文明传承与友好合作的接力棒,用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价值内涵,包容看待不同文明形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徐和建表示,第二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再次为世界人民团结发出青年之声,为全球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他指出,迈上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将给国际青年带来更多机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局面为中外青年交流营造热烈氛围;人文交流逐渐恢复为国际青年知行中国创造更有利条件。北京将继续充分发挥首都区位优势,为全球青年人才提供拥抱未来、干事创业、宜业宜居的乐土,为各国青年搭建宽广的交流平台和聚力的行动平台。他希望越来越多国际青年乘东风、展作为,拥抱中国发展新机遇,投身促进中外友好的事业。
胡正跃指出,青年是文明互鉴事业的主力军,并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已经发挥出了突出的影响力。他建议,广大从事文化交流的朋友应继续加强学习和历练,知己知彼,融入当地社会;多交朋友,尤其是扩大本专业领域的国际朋友圈;注重资源整合和平台构建,邀请国际青年共同打造一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双向平台;把握好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双边和多边契机,策划和推动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项目,写好文明交流互鉴这篇大文章。
于运全分享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海外“Z世代”群体研究》核心发现。该报告全面深入分析了三十余家国际专业机构近两年来发布的有关民调数据,对海外“Z世代”的群体特征和核心关切进行了概述。研究发现,在治理观方面,“Z世代”期待本国政府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国际观方面,普遍认为人类是命运与共的;在中国观方面,对华拥有更客观理性的认知;在发展观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Z世代”存在差异;在媒体观方面,重视社交媒体的信息和商业价值。他指出,这些研究发现为做好国际青年交流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董时认为,青年蕴含着巨大能量,各国应为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引和良好的环境,如将青年发展议程放在发展议程的优先位置,加强青年赋权力度,全面支持青年发展,回应青年诉求等。高大伟通过分享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向当代青年提出期待,他希望当下和未来的年轻人能够迎接挑战,推动实现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来自清华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谷尼克讲述了他成长为“中国通”及参与中外青年交流的经历,并表示将继续提升自己,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分论坛上,中外青年就“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文化之都赋能青年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与会青年一致认为,青年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通过青年对话增进国际友谊,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路径。未来青年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做中外友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