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用图像阅读肯特

    宋露儿 宋寒儿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4月12日   09 版)

        ■宋露儿 宋寒儿

        作为一名艺术家,肯特以极具表现力的版画与藏书票受到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肯特的作品就已传入中国。鲁迅曾对与肯特相近时代的版画家如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都有赞识,肯特作品兼具优美和崇高的双重美感体验,与鲁迅所追求的美育理想颇为契合。黄新波、徐匡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受到肯特影响,吴兴文、子安等编著的藏书票论著中都收录了肯特藏书票及对他的评论。

        2022年肯特诞辰140周年之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肯特》一书,梳理与回顾肯特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对肯特艺术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完成了对图像叙事与视觉阅读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肯特》由艺术家冷冰川、出版人汪家明、装帧设计家赵清联手打造,精选了他三百多幅作品,尝试对其艺术进行多面展示,以“创作、装饰、插图、藏书票以及油画”五部分进行划分,通过一些相当关键,或者相对“陌生”的作品,希望呈现出除常见的版画与藏书票以外,一个更为全面、深刻、鲜活的视觉创造者肯特。

        《肯特》的特别之处(或者说争议之处)在于,书中没有大量介绍性文字,也没有收录太多肯特言论,而是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作品。与此同时,虽然建构在数量庞大的图片基础上,却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画册。这可能会使熟悉肯特的读者希望看到更大开本的画册图页,来欣赏高清的作品细节;不熟悉肯特(或其文学作品)的读者则期待更多的文字,来帮助解答艺术作品中的“云里雾里”。而这正是编者的一次有关图像叙事的尝试:以一种文学阅读的常见开本,呈现出以“图像”阅读肯特的新可能。

        这种阅读的新可能,是基于肯特作品本身强大的图像叙事能力。为了让肯特作品来自己“讲述故事”,在《肯特》一书的插画主题单元,编者仅在每部文学作品前写下少量介绍性文字,之后的插图没有作品名,也没有内容简介。在这里,读者或许可以尝试脱离印象中的文字记忆,仅凭捕捉到的画面内容信息,阅读一个全新的故事。每一幅插画都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文学作品的“附属品”,而其本身就是一种图像叙事,种种细节都激发读者搜寻与猜测背后信息的阅读欲望。

        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本书采用了7种不同质感的纸和不同的印刷手段——本白、香片灰、古典米、赭黄、藏蓝,印黑、印白、印金,纸张的选择与文字和图像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关系。在“装饰”部分,伴随着肯特部分作品手稿的,是肯特的自述,如: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所爱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生活。

        我一向认为我的艺术是我的生活的副产品——是我遇到、感受到对大自然及人的无限的爱,是我看到的一切。

        等等。这些印白的文字与赭黄的背景纸张似乎融合在了一起,需要仔细看才能看清,远没有在同一页上作品线条的黑色印刷效果清晰。其后的“藏书票”部分更是以一种小巧而模糊的方式印刷了肯特的部分手稿。它们成为了藏书票的背景,在将读者目光汇聚到藏书票的同时,也展示出书籍装帧与设计的巧思:这些文字不再是为了被“看清”而存在,它们是一种视觉的输出,是书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书的“索引”部分再次延伸了图像叙事的想象力。索引以作品缩略图的形式呈现,除页码数字外没有任何文字指示,让读者拥有一种类似动态影像的视觉体验。有趣的是,空白页并没有被略过,而是使用了类似其他缩略图的纯色画幅来表示。相隔数幅作品即会出现的纯色画幅形成了一种视觉动线,似乎模拟了一种眼睛的观看效果。同时,这种纯色画幅似乎还暗示着“黑暗”的存在:比如自然中无法战胜的可怕事物,以及人性中无法忽视的幽微之处。但在整体中占据多数空间的,依然是肯特那些冲破宇宙、向光而生的作品,如同他在人生冒险中要完成的课题:如何直面黑暗,如何拥抱光明。

        肯特认为绘画“是一种普遍的可视语言,是无法代替的、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而《肯特》一书则又进一步放大了图像本身具有的独立审美和叙事结构,试图脱离插画为文学服务的“实用性”,以插画本身为线索讲述整个“故事”,从而给予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应和肯特作品的世界观,《肯特》一书的创作主题单元既从宏观角度展示了肯特对自然宇宙的哲学思考,比如作品《永不磨灭》(1927)、《终极之上》(1926)、《人类的曙光》(1926)等;又从微观角度突出了肯特对人物情绪的精准表达,比如作品《倚桅杆的人》(1929)、《情人》(1928)、《噩梦》(1941)等。作品没有以时间为序排列,而是依照了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前一页的人手扶门框、掩面悲戚,后一页即双手居高迎接朝阳;前一页中的人在船中紧抱双臂独自承受不安紧张,后一页的人即张开双臂站在桅杆上,姿态昂扬……肯特将人性的矛盾隐匿在或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赋予了多重和复杂性,塑造出了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一个人的盐和月光、一个人的深耕、犀利和加冕,阅己、越己、悦己,良知、清澈与荒草,风出腋下,汗气弥漫,有心人画了有心的人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冷冰川《〈肯特〉编后记》)

        透过《肯特》一书,我们不惟获得了首本全面展示肯特艺术的中文出版物,而且欣赏到了与肯特作品相辅相融的书籍设计之美,从而更立体、多角度地感知了肯特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审美感受。最近,此书又获日本东京TDC设计奖,也许就是一个证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