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4月05日 星期三

    如何看待孙先生的学术人生

    魏建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4月05日   08 版)

        ■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读《孙昌熙文集》,不时涌起一些特别感动我的东西,又觉得这些东西今天的很多读者难以理解。一辈子才写了110万字,对照当下流行的学术评价标准,孙先生似乎并不出色。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过去,难免误读。应该知人论世。

        先说孙先生是否出色?《文集》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历史细节:孙先生在西南联大做过朱自清的助教。朱自清是何等人物?他会选什么人做助教呢?作为著名作家兼著名学者的朱自清,不懂文学创作的和不能做学术研究的人,他肯定都看不上;作为既精通古典文学又深谙新文学的朱自清,二者有所偏废的,他也不会看好。而当时的孙昌熙,既有良好的国学功底,又热爱新文学,创作了中篇小说、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还有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所以才能够被朱自清接受。当然,这些都是推测,但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孙昌熙绝不平庸。

        再谈如何理解他的成果不多?孙先生从大学毕业到60多岁,也就是一个人最具有创造性的年岁,发表的学术成果较少。那是中国人文学术的“歉收”年代,那时“著作等身”是夸张的说法,公认“高产”的学者一生也就出十几本薄薄的小册子。在这“歉收”的时代,《文集》中那些有限的学术成果已属难能可贵,何况其中不乏原创性的贡献:《鲁迅研究》课程和著作都是开拓性的;他的《鲁迅与高尔基》《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及其研治古代文学的成就》等是比较文学领域的开创之作;他主持编写的《文艺学新论》从1960年代直到1970年代末,应是当时最有新意的文艺理论教材;1970年代后期他主持了《鲁迅全集》《故事新编》的注释;他与田仲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新时期同类著作的开风气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该题目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这些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最后,如何看待孙先生晚年的学术产出以及大量的合作成果?《文集》中的大多数文字都产生于1980年代,此时的孙先生已经功成名就、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反而进入学术高产期,他到底图什么?图名?可那时候哪有什么“名”啊!“……教授”“……学者”之类今天所有的“帽子”,当时都没有。图利?那时也没有多少“利”啊。今天的各种津贴和奖励,当时都没有。更难理解的是,当时的孙先生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视力只有0.1,随时都可能彻底失明,眼压一高眼睛就会剧痛,看东西模糊时还会恶心呕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先生忍着痛苦,冒着彻底失明的风险,每天都要做学术研究。这套文集中大多数内容都是他摸索着写,或者由他口述,在学生的帮助下完成的。孙先生这样做,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只是为了学术本身,犹如一位学术的殉道者。也正是因为患眼疾,晚年孙先生发表的成果几乎都有合作者。我也是“合作者”之一。我感觉那不是合作,而是他带领我靠近学术,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学术、怎样做一个真学者。如果不是与孙先生数次“合作”,我实在难以理解孙先生那种刻进骨子里的学术情怀——这情怀年复一年,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终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