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梅杰(眉睫)的《废名先生》于2013年11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时,我在序文中说:
2009年年初,眉睫君将其所写的废名研究文章汇编成《关于废名》(即《废名先生》之繁体中文版),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眉睫君的学术研究重心再度发生了转移。他由废名而扩大到“废名圈”,后又跳出“废名圈”而对儿童文学、梅光迪等展开研究,对黄梅地方文化尤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关于废名》印行后,梅杰的研究重心转移到梅光迪、黄梅地方文化、儿童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关于梅光迪,他整理了《梅光迪文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著有《梅光迪年谱初稿》(海豚出版社2017年版)。
关于黄梅地方文化,他整理了《绮情楼杂记》(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蕙芳日记芸兰日记》(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喻血轮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邓文滨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著有《黄梅文脉》(海豚出版社2017年版)。
关于儿童文学,他著有《童书识小录》(海豚出版社2013年版)、《丰子恺札记——泛儿童文学随札》(海豚出版社2015年版)和《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这部著作甫一问世,即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相较于一般儿童文学研究者,梅杰的优势在于熟悉童书市场,阅读、策划、编辑、出版了大量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及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有比较丰富的学术积累。
梅杰走上学术道路,是起步于废名研究。虽然他拓展了研究领域,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钟情”于废名。2014年,他在海豚出版社出版了《竹林的故事》。2023年,他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编选了一本《废名散文》,并写了《前言》。自《关于废名》出版以后,梅杰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写过关于废名的专题研究文章。一度跳出“废名圈”,他说,只是“一种临时的告别”。
“废名圈”这一说法,出自朱英诞的《现代诗讲稿》。在第十六章《诗抄》中,朱英诞提出了一个“偏僻派别”——“废名及其Circle”。北京大学陈均将这一“偏僻派别”命名为“废名圈”。被朱英诞纳入“废名圈”的诗人仅有沈启无和程鹤西(侃声),但据陈均考察,这份名单还应该包括朱英诞、黄雨及一批受废名、沈启无、朱英诞影响的青年诗人,“或许还不同程度地关涉到林庚、南星、沈宝基、李景慈、李道静等人”(陈均:《废名圈、晚唐诗及另类现代性》,《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朱英诞所谓“废名圈”是指诗歌而言的,但废名的影响并不限于“诗歌圈”,在一定时期内,以其为中心,自然或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不算小的文学空间,正因如此,梅杰把许君远、石民、梁遇春等人也纳入了“废名圈”。
前不久,梅杰将其所作关于废名、“废名圈”和黄梅文化等研究文章八十余篇拟交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梅杰把这本书的书名仍题作“废名圈”,似有无限放大边界之嫌,却是别有深意。他的“废名圈”容纳了所有与废名有地缘、血缘、学缘、文缘者,是他以废名为起点或中心所形成的一个研究范围,姑且称之为“研究圈”。从这个意义上看,将收入这本书中的文章总题为“废名圈”,也未尝不可。
梅杰不仅在废名研究上取得了一定实绩,而且在宣传废名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2021年,因地缘关系,在他的协助下,安葬在黄梅县苦竹乡后山铺的废名墓得以修葺一新。他曾多次找黄梅县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倡议建造废名纪念馆,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在他和另外几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废名研究会有望于今年内成立。可以说,在宣传废名、推动废名研究等方面,梅杰贡献良多。
从2003年认识梅杰至今,我读过他的每本书、每篇文章,亲眼目睹了他是如何成长、成熟起来的。他的学术道路和治学方法,堪称独特,对众多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学子不无启示意义。现在,梅杰已是“学院”中人,希望他在学术上更加精进的同时,不要失去了原有的“本色”。因为这种“本色”,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