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桂松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后,一些研究者披露茅盾在五四运动和《新青年》影响下,在故乡乌镇桐乡组织青年社团,出版刊物《新乡人》,开展新文化活动等等。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组织一个“茅盾资料编辑小组”,由翟同泰、魏绍昌、徐恭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师范学院。当时他们对和茅盾有关的人,包括茅盾本家叔叔、中学同学以及相关人士,进行走访和通信联系,并把采访、搜集材料整理以后送茅盾审阅,茅盾在材料上留下批语。当时搜集的这些材料似乎没有公开发表。
茅盾逝世以后,翟同泰以“史明”为笔名,1983年3月在茅盾家乡桐乡纪念茅盾逝世两周年的《桐乡文艺》专辑上,发表《茅盾与“桐乡青年社”》一文,介绍茅盾当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和弟弟沈泽民以及桐乡乌镇的一些年轻人,共同组织一个“桐乡青年社”,出版一种不定期刊物《新乡人》(油印,由茅盾负责编辑),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和地方恶势力。翟先生说:“不过这时的‘桐乡青年社’社员不多(只有十多人),影响仅及他的家乡乌镇一带。《新乡人》只出了五、六期,就停刊了。”翟同泰还披露当年茅盾他们的桐乡青年社,1922年曾经在嘉兴烟雨楼开过会,1923年在桐乡办过暑期演讲会,后来,桐乡青年社因为主要骨干茅盾、沈泽民他们党内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桐乡青年社的事情,加上其他成员中,对活动的政治风险害怕,所以“桐乡青年社”就无疾而终。
上世纪60年代,茅盾回答翟同泰《新乡人》为何无疾而终问题时说:“主要原因为:1、我在上海不能兼顾此事;2、此事乃赔功夫赔钱的,热心者不多,我那时靠薪水养家,卖文买书,也无力出钱找专人来办这件(事),其余诸人都不肯摊派费用(第一期的《新乡人》的印刷费是我掏腰包的);3、杨朗垣、李焕彬都是桐乡城里人,在桐乡时多,但他们唯恐染上‘过激’的色彩(当时在地方军阀看来,《新青年》是过激派,像《新青年》似的鼓吹民主主义,也是过激),不能在当地混下去。这样就没有人来做事了,也就‘无疾而终’。”
茅盾的回忆,基本上是对的。但是,当时的《新乡人》刊物到底是铅印还是油印?如果有,那么,这个刊物在哪里?
上世纪80年代,我们都希望找到这个刊物,以证明翟同泰他们在60年代采访成果的价值。茅盾儿子韦韬先生1985年2月21日给我的信中还说:“《新乡人》的搜寻工作难度很大,因当时印数太少,又事隔60余年。要了解浙省那些图书馆是解放前的老馆演变来的,只有这类馆还可能收藏。另外,文革的查抄书籍中,也有可能夹入一二私人收藏的。总之,这刊物恐怕是桐乡最早的白话刊物,从其文物角度讲,意义重大。”茅盾的亲戚陈毛英在浙江图书馆工作,1985年,他在浙江图书馆找到第二期的《新乡人》杂志。
这是当年茅盾研究的重大发现。
浙江图书馆收藏的铅印《新乡人》第二期,1919年10月1日出版,新乡人社编辑、发行。杂志设有“通论”“乡事评论”“乡谭”“新文艺”“常识”等专栏。其中有:雁冰的《我们为什么读书》《骄傲》;泽民的小说《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以及泽民的翻译小说《曼那特约翰》和常识栏目里连载科普作品《发动机》;辛汉的《我们的贺喜吊孝问题》;乡愚的《小学教师》;“非非投稿”《女子花边传习所》《去伪》;沈心存女士的《孕妇须知》等。
从版权页上看,编辑者、发行者都是“新乡人社”;代售处“桐乡桐乡医院,新塍、濮院等处”,定价铜元五枚。版权页上还有一条“本社启事”:“本社社员卢树森(号奉璋)于上月哥伦比亚船赴美,前已得有卢君来信并附有通信址,照录如下:……”卢树森是茅盾表叔卢鉴泉的儿子。
第二期《新乡人》目录里,还预告了第三期内容目录:《什么叫做教育,什么叫做学校》(辛汉);《赴美途中日记》(乙厂);《神奴儿》(雁冰);《本镇开办电灯厂问题》(雁冰);《人到底是什么》(佩韦)。
从第二期《新乡人》看,当事人回忆的“桐乡青年社”,应该是“新乡人社”。是不是后来改为“桐乡青年社”?现在还没有实物证明。而且,由此看,记忆中的油印《新乡人》估计不存在。
但是,现在看到第二期,肯定还有第一期,应该还有第三期。
第一期在哪里?它有哪些内容?还有没有其他关于《新乡人》的信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者一直在继续寻找,前几年曾经到浙江图书馆查找馆藏的民国书刊目录,既没有找到第三期,也没有见到第一期。
前年,我在查阅旧报刊时,在1919年10月4日《时事新报》上,看到“学术界消息”一栏里,赫然有一则《新乡人社消息》,仔细阅读,竟然是没有找到的有关“新乡人社”的新史料!
《时事新报》上的这则消息,把新乡人社的宗旨、目的、精神表达得十分清楚,而且文字充满革命激情,洋溢着“五四”和《新青年》精神。补充了茅盾年轻时期组织“新乡人社”的内容,而且《新乡人社消息》的后面,还附有《新乡人》第一期的要目:《告乡人》;《我们的水龙会》;《诚实名城》;《西门的爸爸》。常识:《不争气的猴子》。这样,《新乡人》杂志的一、二、三期的要目都有了。
原来,“新乡人社”是青镇(乌镇)一批青年1919年暑假发起成立的。成立之初,有十四个乌镇年轻人,主要骨干有沈雁冰、沈泽民、王敏台、卢树森、萧觉先等等。新乡人社是“以开发乡人知识,评论乡事,介绍世界当代思潮为宗旨”的社团。其宗旨:“只是个‘进’字。帮助人家进,自己也努力求进。我们新乡人的眼里,只认得同是人类,应该平等,不论贵贱,不论新旧。我们认定了光明的路线,大家臂挽着臂,手牵着手,挺着胸脯一齐走去。走不动的,我们应该扶他,盲了眼不认识路的,我们应该引他。”
还提出,“我们新乡人的精神始终不懈”“有一秒钟的光阴,有一分的力,就做一分事。我们新乡人所信仰的只是真理。旧也好,新也好,只要是真理,我们都信仰”。
最后,这则《新乡人社消息》号召新乡人:“我们只有靠自己去做了!来呀来呀!挺起胸脯、手连着手,大揺大摆走去,扫出一条路来,让后来的人走。”
显然,此时的沈雁冰、沈泽民他们,已经深受《新青年》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决心“扫出一条路来,让后来的人走”!
附:学术界消息
新乡人社消息
桐乡青镇现在办了一所新文社,以开发乡人知识、评论乡事、介绍世界当代思潮为宗旨。他现在社员只十四人,都是费力贴钱的干文化运动,他们并且办一种《新乡人》杂志,第一期已经出版。他所表明的宗旨和态度如下:
我们新乡人的宗旨,只是个“进”字。帮助人家进,自己也努力求进。我们新乡人的眼里,只认得同是人类,应该平等,不论贵贱,不论新旧。我们认定了光明的路线,大家臂挽着臂,手牵着手,挺着胸脯一齐走去。走不动的,我们应该扶他,盲了眼不认识路的,我们应该引他。我们新乡人的精神始终不懈。我们很知道前途有阻力,也许竟有危险。我们也很知道,或者到得半路,我们的能力要办不了,可是,我们都不怕这些,我们总是做我们望见光明璀璨的前途,只应微微的笑。我们不限定什么时候定要到,我们也不因为半路上的阻力生反动,外界一切力都和我们不相干。我们只是冷静坚决的向前走。有一秒钟的光阴,有一分的力,就做一分事。我们新乡人所信仰的只是真理。旧也好,新也好,只要是真理, 我们都信仰。我们要张开眼来认得这真理,用脑筋来辨这真理的意义。我们不愿闭了眼,竖起耳朵去听人说,这是真理,那是真理。我们新乡人批评事理的标准只是个客观的。就是从这事发生的效果 去判断这事的是非。不愿师心自用,拿自己的心来做尺,去量万事的短长。
以上讲宗旨和态变也完了。我现在把所讲的话,结总起来说几句,当个提要便是:
(一)社会的根本在个人。所以,改良社会应该先从改良个人做起。社会是合无数小团体而成的。所以,增进小团体的程度,即是增进社会的程度。这是从社会一面讲来.我们注意乡人知识,办这《新乡人》的第一条理由。
(二)退一步讲,从私一方面讲,混浊的社会很难产生超人。超人在 混浊社会里,也要受污。环境的良否,关系于个人的生活。欲保小己的利益不可不并顾大己的安危。所以,从切己利害看来,乡人的知识的生活,也不可不注意,这是劝大家注意我们新乡人的第一个理由。
(三)我们新乡人的宗旨是助人进,己亦进,对人应有平等的眼光,做事应有不屈的精神,信仰的只是些自知其真意之真理,抱守的是客观的批评方法。
我的话就尽于此,我们的兄弟姊妹呀!起来,起来,看看这是什么世界?什么社会?我们以前种种靠人的希望都失掉了!我们只有靠自己去做了!来呀来呀!挺起胸脯、手连着手,大揺大摆走去,扫出一条路来,让后来的人走。
介绍新刊
新乡人第一期要目
告乡人
我们的水龙会
诚实名城
西门的爸爸
常识:不争气的猴子
总发行所:桐乡青镇新乡人社
定价:每册铜元五枚
(原载《时事新报》1919年10月4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