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渭南文集》的深度整理 陆游文章的重新认识

    常方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15日   16 版)

        《渭南文集笺校》(全五册),陆游著,朱迎平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第一版,338.00元

        ■常方舟

        朱迎平先生精心笺校的《渭南文集笺校》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提供了陆游《渭南文集》最为完整的整理本,除笺校文字外,还阐发了各卷文体特点,并对陆游文章进行了细致的系年,全面审视并归纳总结陆文特点,于学界功莫大焉。

        一、最为接近陆游编刊原貌的《渭南文集》精校本

        陆游生前亲自编订《渭南文集》,从命名到文章次第无不经心。其去世后十年(宋嘉定十三年),文集由其幼子子遹付梓刊行,是为嘉定本五十卷,且嘉定本至今尚存(仅佚四卷)。作为由名家亲订且刊本保存完好程度较高的文集,在文献史上亦属罕见。《渭南文集》在明代尚有三种重要刊本,分别是弘治本、正德本,以及集弘治本和正德本之大成的汲古阁本。朱迎平通过版本间的逐一对校,录得异文上千条,详细梳理了《渭南文集》诸版本之间的传承渊源关系,得出弘治本较嘉定本讹误增多亦有所订正、正德本的底本即为嘉定本、正德本诗文混编自有缘由、汲古阁本虽未及嘉定本但考校尤为精良等一系列重要结论,一洗此前未有定论的《渭南文集》版本纠葛。

        此次《笺校》即以陆游亲自编订、刊行时间最早的嘉定本为底本,同时参校明代三种刊本,把《渭南文集》流传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版本都网罗殆尽,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改定文字,出具校改理由,提供了超前越古的《渭南文集》精校文本。

        二、笺校、释体与题解

        《笺校》不仅对陆游的文章做了精心校对和笺注,而且还增加了释体、题解、系年等栏目。由于《渭南文集》按照文体编排,整理者在各卷前加入释体一栏,既遵循了陆游本人亲订文稿的文体顺序,又能够集中反映文集以类相从、分体为文的行文特色。释体征引了关于此体的历代主要论说,兼及此体文章在两宋时期的流变特点,凸显了各体文章的大关节和小传统。每篇文章下增设的题解,一是还原文章的历史语境,阐释写作缘由、人物、情境等。二是在学界已有的两种陆游年谱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逐篇系年。

        陆游博闻强识,学问赡博,深谙人物典故,故其为文亦喜用事。陆诗对偶工切,四六之文也不遑多让。在南宋的文章学传统中,制诰表启之文逐渐形成了富有时代趣味的审美风格。比如,截取古人成语,“四六尤欲取古人妙语以见工耳”;对仗须生熟并用,“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用典妥帖,“只当人可用,他处不可使”等等(王铚《四六话》)。陆游的四六文创作重视使事,好用经史语且臻于化境,风格绮丽典雅,不仅为笺校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挑战,而且也对笺校的题解和笺注内容的拣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时年六十二岁的陆游面见孝宗之后,获得知严州的任命。其《严州到任谢表》首句云:“穿延和之细杖,面咫尺天;佩新定之左符,秩二千石。”即以经史之语为对。表中所云“唐帝之知李白,一官不及于生前;汉皇之念相如,遗稿徒求于身后”,更须结合“孝宗谕以可多作诗文”等题解提示的历史情境,方能读出孝宗于陆游终以助娱遣兴的文臣处之而陆游亦无可奈何的况味。

        三、南宋第一流的“娱忧舒悲”之文

        长期以来,陆游研究领域存在着“重诗轻文”的现象。陆游留下的诗歌数量位居历代文人之首,他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多少掩映了他在文章创作上的特色。虽如朱熹等许之为当时文坛“第一流”,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仅以“修洁有余”“尺寸不失”数语为之定评,其文自是不彰。陆文与陆诗固然出于同一机杼,但陆文的旨趣面貌与陆诗自有殊异处,揭示出更多陆游日常生活的面向。《笺校》将渭南文的内容基调概括为“强烈的‘娱忧舒悲’和丰富的文人情趣”,“长于记叙、抒情,而较短于议论”,无疑是对陆游文章做出的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陆游对诗文的看法秉承了传统的言志论立场,认为诗文作品源自作者心中的不平之鸣和悲愤之音。“娱忧舒悲”和“娱忧纾愤”等提法见于《渭南文集》。卷十四《师伯浑文集序》系陆游为友人师伯浑遗集作序,假借普通人对师氏一生放游寡合的慨惋,“顾退而为山巅水涯娱忧舒悲之言”,袒露自己的心声:“识者为时惜,不为伯浑叹也。”其人之不得志乃时世使然。序中提及师伯浑少有声名,为人所忌而终不肯仕,纵情山水,寓情于诗文,和陆游的人生经历有绝似之处。对当时转徙江湖、白首下吏的“放翁”而言,“娱忧舒悲”不妨视为夫子自道,用来概括陆游本人的文字生涯也极妥帖。“娱忧纾愤”语出卷十五《陈长翁文集序》,陆游畅论南宋文脉虽历经颠沛而犹有传承,“得志者司诏令、垂金石;流落不偶者,娱忧纾愤,发为诗骚”,借评价“江湖长翁”陈造之文,再度表达流寓江湖但以文字遣怀的萧索心态。结合陆游志在恢复、从戎报国却沉沦下僚、身老空山的经历,他所留下的“娱忧舒悲”之文自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其艺术价值却不因此减损。

        从文章的形式上来看,陆游文笔简净,行文绝少枝蔓,尤其是他的序记文、杂书文,短小精悍却韵味悠长。谓其文“短于议论”,则是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好作讲章的普遍行文倾向出发得出的比较性观点。陆文含蓄内敛,别有寄托怀抱,虽以“飘然幅巾”之态遗世独立,恣肆于“剑外江南”,躬耕别业,却未曾一日忘怀社稷。

        陆游与范成大在蜀地往还之际,曾谈及注诗之难,并以苏轼诗为例,说明东坡用字谨严、意深语缓,非博学者不能从事名家诗注。朱迎平先生一力承担《渭南文集》的笺校工作,兢兢致力于此八年之久,此中辛劳可以想见。而陆游《渭南文集》的整理本始有完帙,考校精善,实为幸事,必当为陆游文章以及南宋文章研究的深化提供助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