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爱武
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正加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GDP比重约40%。其中,数字产业本身的贡献在数字经济占比为18.1%,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贡献占比超80%,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主要动力。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
与智能制造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给出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是一个涵义相对宽泛的概念,按照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等四大部分。
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在设计、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环节的应用,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化转型就是数字经济中的产业数字化部分,也是另外一个术语——数实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俗来说,其就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结构、流程、业务模式和员工能力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化变革,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智能制造的定义不同国家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工信部在2016年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的定义是: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就是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通常叫“智慧农业”,城市管理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一般就叫“智慧城市”。
数字化人才缺乏
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数字化转型正面临数字化人才短缺的巨大挑战。国内某知名调查机构发现,数字化人才缺乏成为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最大的阻碍。一方面,有些企业领导缺乏数字化思维,不能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不能及时消除“不敢转”的顾虑,往往错失市场良机,乃至企业破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和应用经验,不能有效地将新兴技术融合到业务发展中。特别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等顶层设计工作的缺失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容易犯“不会转、盲目转”的错误。这些人才短缺问题极大阻碍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影响整个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那么,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哪些技能和特征?数字化人才是指处于数字经济领域,兼具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数字技能的从业者,以及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主要包括三类核心人才——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和数字化应用人才。
数字化管理人才,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这类人才拥有数字化转型领导力、行业前瞻力、洞察力和决策力;能够基于企业现状、问题和发展需求,洞察市场变化和问题本质,准确对标行业企业,预见发展趋势和布局发展战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这类人才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团队协同合作,完成企业数字化目标。
数字化应用人才,一般为业务骨干,也就是数字化应用的落地人员,负责提出数字化需求、制定数据标准、定义应用场景、使用数字化工具,等等。基于大量的企业数据、行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他们能利用这些数据来指导业务开展和管理决策,实现“业务数据化”。
数字化技术人才,也即是技术研发人员,是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企业转型的关键人员。这类人才承担着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工作,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企业数据,发挥企业数据的最大价值。除了技术能力之外,他们要能理解业务和产品,具备用技术驱动业务需求、优化业务结构的产品能力。
数字化管理人才、应用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一不可,分别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导力量、创新力量和支撑力量,构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生态。数字化转型离不开这些数字化人才,他们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践。
数字化人才培养
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保障
数字化转型发展正改变着我国的人才需求结构。尽管各类高校和职业学校已经加强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发展,但数字化人才仍然跟不上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字化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正在从国家层面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行人才政策,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但在落实和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超1000万人。随着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这一缺口将持续增大,更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很多人把人才的问题归为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产业的问题。当然,我们的工程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缺乏;在教学师资上,我们的大学老师绝大多数没有一线实践经验,他们无法深入理解产业,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无法给学生更好的实践经验传递。二是系统思维缺失。产业里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系统性问题,而大学专业过于细分导致学生的全局系统性思维缺失。三是专业教材和项目实践缺乏。这是在各个专业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专业教材往往都落后于产业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实践比较少,既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有所用。“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双师制”和“现代产业学院”等正是提升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也是未来需要加强的。
数字化人才培养不仅仅在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同样重要。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校改进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数字化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建设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与数字化产业园区深度交流和合作,建立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和实践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各类职业学校是培养数字化操作人才的重要力量,要大幅提高职业学校培养数字化人才的能力,以适应市场不断增长的数字化人才需求。数字化转型既需要高等教育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职业教育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数字化人才培养需要渗透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