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根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党执政兴国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6次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学第一课”上对提出要求,强调年轻干部要注重修身立德、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意志力和自制力,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努力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
我们认为,对于年轻干部,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关爱,经常性地进行廉洁提醒。由胡淼森同志撰写的《给年轻干部的21封信》就是这样一本对年轻干部表达关爱、进行提醒的作品。该书采取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类似体例,用春风化雨般谈心的方式,讨论廉洁、纪律等话题。该书以年轻干部所关心的,或者正在遭遇的人际交往、政商交往、晋升、方向选择等切实问题为切入点,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探析信仰与精神、公与私、得与失、人性善恶与贪廉等关系,并对“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论”“腐败基因论”等错误思想进行了有力驳斥,以期帮助广大年轻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可读性的优秀廉洁教育读本。
书信曾经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其最大特点便是以第一、第二人称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以把高远立意融入常情常理,营造坦诚切近的交流语境。在本书的21封信中,作者化身为同学、兄长、学长、学弟、同事、表哥等身份,分别与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副县长、即将下基层蹲苗的科级干部、初任公务员、年轻基层干部、年轻企业中层干部、刚刚入行的纪检监察干部等进行交心长谈,情词恳切、娓娓道来,用最直白的语言谈最真实的想法,直面生活,直指人心,读来亲切自然。
这些书信的写作事理结合、情理交融。“事”,指各种现象;“理”,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从特定方面表现事物本质,其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本质。认识事物,不仅认识事物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该书在信中不仅指出了当前一些年轻干部中存在的追求奢靡享乐、公私不分、躺平躺赢、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新官不理旧事、低级生活情趣、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服从组织安排等不良现象,并深刻剖析了这些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苗头的政治本质和政治危害,帮助读者厘清思想迷雾和认识误区,自觉纠正问题。再好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可贵的是,该书把亲情、同学情、友情、同事情等巧妙地融入说理和论述之中,达到了情与理的高度融合,极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世界上万事万物,往往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暴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在提出每一个观点时,大量列举了古今中外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对比。通过对先贤先烈先辈廉洁奉公故事的生动讲述,从正面引导年轻干部见贤思齐、廉洁修身;通过对近年来媒体曝光的落马年轻干部腐败问题及历史上贪官污吏的深刻剖析,敲警钟、鸣警笛,引导年轻干部以案为鉴、汲取教训。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杂念,战胜杂念的有力武器就是磨练心性、增强定力,正气存内自然邪不可干。建议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都读一读这21封信,不断警醒自己,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祸、常修为政之德,坚决纠正“小节无害”“下不为例”等错误思想,不断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走稳走好廉洁从政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