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2月22日 星期三

    尊重,并以新的视野重塑历史

    高明勇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2月22日   03 版)

        ■高明勇

        郭宝平16岁离开河南开封,198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攻读“中国政治制度史”,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已超过40年。郭宝平总认为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介书生,念念不忘写作,于是申请提前退休,专注于写作,并迎来自己的创作高峰,四卷本《大明首相》、两卷本《大宋女君刘娥》,还有《范仲淹》陆续问世,好评不断。

        制度史的研究经历,为郭宝平奠定了历史小说写作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他在体制内的磨砺。郭宝平说,写作过程中,写到主人公的某件事,常常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某件事,历史瞬间就打通了。曾经在体制内工作的经历,在某个瞬间,让他与同为“体制人”的高拱、范仲淹这些历史人物,心有灵犀。

        或许正因如此,不管是文史研究方面的学者,如莫砺锋,还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方面的学者,如丁帆,都给予他的作品极高评价,在近年的文坛上,类似“共识”,并不多见。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认为,郭宝平近年来在历史小说领域的创作成就很突出,《范仲淹》确实是一部风格鲜明、功底扎实、人文性和可读性很强的优秀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小说写作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

        创作的起源,是1998年夏天他和师友的一次相聚。席间,郭宝平的老师、知名明清史专家韦庆远说:“现在戏说历史成风,美化或丑化历史人物现象泛滥,令人气愤!可是,历史论文、专著,只是圈子里的人看,社会影响实在有限,有精力最好写历史小说。”

        其时,成王败寇的历史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学”,泛滥在一些文艺作品中。

        之后,郭宝平对历史研究的满腔兴趣付诸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文学的方法,去考证、去核实、去想象、去推理。他坦承,自己是本着向“戏说历史”宣战的初衷,开启历史小说创作的。

        文学评论博士李舫说,郭宝平是有野心的,他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一个作家真正的责任与担当。如同高拱给萎靡的明王朝带来一股清风,如同范仲淹在农业时代创造性地提出“荒政三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郭宝平也为今天的历史文学创作带来一股清风般的现代意识。

        创作《大明首相》时,他已清晰看到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尊重历史真实又以新视野重塑历史,是历史小说家的使命。历史小说以作家对历史的现代认知而重塑历史。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郭宝平历史小说创作一直比较关注。他认为“读郭宝平的书,我们能看到遥远时代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人性的呈现、他们在历史中复杂的表现。这对于那些‘脸谱化’的历史演绎写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长期沉浸在历史氛围里的郭宝平,对历史有自己的感悟:“历史如此沉重,却又满眼风景。我们摆脱不了历史,就要学会欣赏风景。最好的景致是什么?那是漂浮在历史天空中的一缕浩然正气。有浩然正气存,则我中华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对此,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评论说,郭宝平既有一种客观冷静的历史眼光,又有一种自觉进入历史主体性的文学家把握,他的历史小说观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避免了历史娱乐主义。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决定了笔下的历史风云人物的端庄,呈现的不仅是小说中历史人物的真实样貌,也不仅是作家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推崇,更决定着历史在一代代人书写中的传承,决定着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性和纯正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