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读史明智的前提与方法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2月15日   08 版)

        《向历史借智慧》,张立华著,华文出版社2022年12月,75.00元

        ■张立华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英国政治家斯迈尔斯说:“培根的书比任何其他的书更能让人修身养性”“他教会我们如何获得成功,如何造就伟大”。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有一句几乎尽人皆知的著名格言,那就是“读史使人明智”。

        其实,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这句格言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读史使人明智是有前提条件的。概括来说,读史明智有四大前提,那就是:必须读真实的历史,必须读全面的历史,必须能够读懂历史,必须具有“腾空能力”。

        如果没有这些前提,读史就未必能够明智,有时反倒会越读越傻,甚至愚不可及。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孟子所说的“书”指的是《尚书》,但却有广泛的真理性。如果你读的是虚假的历史,那你只能上当受骗;如果你读的是片面的历史,那你就会偏执一端;如果你读不懂历史却自以为读懂了,那你就会自欺欺人。如此读史,非但不能明智,反而会越读越愚蠢。

        如果你读史没有“腾空能力”,那你就读不出字面背后的意义。“腾空能力”,就是悬揣合于事实的能力,就是一种超强的分析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契悟能力。这就好比说游泳可以健身,但前提是你必须会游泳,否则不仅不能健身,还可能会呛水,甚至溺水。

        中国现代真正读懂中国历史的人为数不多,鲁迅先生是其中的一个。他通过笔下的狂人揭示了中国“吃人”的历史,这就是读史的“腾空能力”。

        读史与明智是相辅相成的:读史使人明智,而明智的人更爱读史。不明智的人因为读不懂史,所以也就不愿意读史,他们更喜欢电视剧。这样一来,明明是记录的真历史,他们却决不相信;明明是编造的假历史,他们却深信不疑。长此以往,则智者越来越智慧,愚者越来越愚蠢。

        所谓明智就是聪明有智慧,那什么是智慧呢? 智就是思辨力,慧就是契悟力。但并不是随便什么思辨契悟都可以称得上智慧,譬如阴谋诡计厚黑学就不是智慧,因为智慧是有价值取向的。智慧的思辨契悟对象是道德,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德就是人类文明的轨范,智慧就是对宇宙万物规律和人类文明轨范的思辨力与契悟力。

        思辨力和契悟力是智慧的双翼,提高思辨力的方法在于科学持久的思辨训练,增强契悟力的方法在于灵感的触发点拨。思辨力只能从思辨训练中获得。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辨就没有智慧,拒绝思辨就是拒绝智慧。

        《向历史借智慧》是对历史智慧的借鉴升华,而不是历史智慧的复制粘贴。借智慧不是抄智慧,智慧是抄不得的。俗话说:“教的曲儿唱不得。”因为青年男女对唱山歌谈恋爱,大多是即景生情,临场发挥的,而教的现成歌曲却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根本没办法应付千变万化的对唱,一对唱就露馅儿了。

        譬如小学课本中的《曹冲称象》,曹操手下的官员都不会称象。其实,这些官员是假装不知道,以便让曹冲露脸出彩。如果你完全相信课文所说的,认为曹冲称象很聪明,官员们都很愚蠢,那你就是抄智慧,这史你就白读了,甚至一辈子也不能明智。

        有了读史明智的四个前提条件,还要讲求读史的方法,方法不对头,读史也未必能使人明智。那么,怎样读史才能真正明智呢?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智慧教育,恒常科学地进行思辨训练。

        如果没有借鉴性升华,没有原创性思辨,只知道复制粘贴,那又怎么能从读史中获得智慧呢? 思辨是智慧的不二法门。只有恒常地进行科学的思辨训练,才能增益智慧,舍此别无他途。

        什么是思辨? 思辨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疑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如果不能发现问题,那分析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而解决问题就成了空中楼阁——连问题都没有,你又分析个啥? 解决个啥? 所以说,智慧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可是,我们的教育更重视的却是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如何发现问题。其实,就增益智慧来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爱因斯坦)。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将智慧教育作为“课程目标”,将“思辨性阅读”作为课程内容的要求,将“展现学生智慧”作为语文高考“命题和阅卷的原则”,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智慧教育的里程碑。

        智慧教育的课程标准虽然制定出来了,但是智慧教育的教材却迟迟没有跟上。因为此前我们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要马上来一个质的飞跃,编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智慧教育教材来,的确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如果没有智慧教育的教材,第一线语文师生要想达到智慧教育的课程标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智慧教育的角度来说,《向历史借智慧》可以说是一套智慧教育的新教材,至少也是一套智慧教育的读本。目的是要为中国的智慧教育辟出一条蹊径,开启中华智慧教育的新篇章,而本书就是这样栽植的第一棵智慧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