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新理论如何“出圈”:关于“侨易学”的观察与思考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2月15日   08 版)

        《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叶隽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68.00元

        ■林盼

        《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是叶隽教授继《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之后第二部“侨易学”专著。关于《构序与取象》这本书的出版缘起,用叶隽的话来说,是要给侨易学理论的研究者更加明晰的场景展示,并提供“操作指南”。读完《构序与取象》,我深感叶隽的理论研究水平日渐精深,又感到侨易学的研究确实已经到了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新阶段。

        在此之前,侨易学的研究框架已初步建立,一些基本定义也为学界逐渐体认,如“侨易学”之“侨易”借鉴李石曾的“侨学”与《易经》的“易学”,强调个人或群体因地理迁移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并对观念变化的转变因素加以探究,既是观察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多文化交流背景下个体或群体思想观念变化的一种方法,所谓“人的重要观念的形成,总是与其物质位移、精神位移息息相关”。在叶隽及其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些概念与定义已在“圈内”渐成共识。

        而《构序与取象》所做出的最大突破,是将侨易二元进行相合,形成“侨元四义”和“易元四义”。所谓易元四义,即指变易(事物变化)、不易(大道不变)、简易(至简原则)、交易(相交触变);侨元四义,即指侨移(位置迁移)、侨戏(摹仿游戏)、侨升(高升提质)、侨系(架桥勾系),并两两相交,构成“十六义”,即“移变、移常、移简、移交,仿变、仿常、仿简、仿交,高变、高常、高简、高交,桥变、桥常、桥简、桥交”。可以说,“侨元四义”“易元四义”以及“十六义”的提出,为侨易学的理论提供简明扼要的“使用说明”。

        目前侨易学的研究现状,确实面临如何“出圈”的问题。我也几次尝试使用侨易学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从“用户”的角度而言,深感侨易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复杂,绝非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但这种庞杂也部分限制了概念工具的广泛接受,使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有“望峰息心”之感,甚至不断地拨开迷雾,努力理解概念话语中的微言大义,扪心自省“是否已理解个中意涵”? 如果使用者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对于理论的推广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归根结底,无论是理论工具还是智能手机,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永远是“功能多样、简单好用”,而不是“外观独特,包装华丽”。

        叶隽在《构序与取象》书中也指出,不希望侨易学只是在理论阐述上“头头是道”,一旦自己上场“操练拳脚”则“左支右绌”。如何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 我想,还是应该进行深入的比较案例研究,在控制一系列因素的情况下,观察“侨”与“易”之间的关系,从中总结经验规律,阐述“因侨致易”的发生机制和前提条件。说到底,侨易学不能停留在呈现“因侨致易”,而是应该分析为何有些人“因侨致易”,有些人则“侨而不易”。“因侨致易”并非绝对出现,而是建筑在一系列发生机制和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一旦制度基础发生变化,对行为主体造成影响,很有可能导致“侨而不易”,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制度基础进行辨析,加深对物质位移和精神漫游之间相关性的认识。我们需要高度关注观念的变易过程,并对精神质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由此才能更好地对行动者的选择进行解读。

        总之,侨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物质位移)和思想(精神位移)之间的关系。人的思想世界是无限丰富和复杂的,生成机制很难“一言以蔽之”,其内在结构并非线性的,隐藏的内部深层结构更繁复丰盈,各种内外环境的因素都有可能对行动者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导致行动后果出现显著差异,不能简单地以“变”或“不变”进行概括,而是应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变”“变得如何”。换言之,目前应当在“十六义”的大框架中加入调节变量,讨论移变的形成机制、仿变的选择依据、高变的变化条件、桥变的中介过程等。这已经不是叶隽教授一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宏大议题,需要更多学科的学者参与,采用更为多元的比较视角进行分析,才能使侨易学这一本土理论真正成为一门“通观之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