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季军、石家庄学院讲师王子龙先生撰文《学好诗词应该从哪里入手》表示,从文史交融的文化特质入手,在诗意与历史人文的交光辉映中,可以很好地细嗅中华诗意的文脉芳香。作为教师、作家、阅读推广人,我会继续沿着“以史解诗,以词序史”的诗词赏读路径,讲好中华诗词故事,述说好诗风词韵里正心诚意、恬淡从容的文化之根。(1月29日《中国教育报》)
我很赞成王老师的观点,学好诗词眼里只有诗词还不行,也不能“就诗词论诗词”,而应着眼诗词文化背景,从讲好与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入手。弄清诗词背后的故事,诗词产生的时代环境、生活土壤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来龙去脉就能清晰呈现。一首诗词就像一朵鲜花,只有当它置身于春光明媚的季节底版,它才会红得自然,并且不会孤单。
历史专栏作家温伯陵也主张要讲好诗词背后的故事。他认为,“唐诗从来不是干巴巴的一首诗,唐诗的背后是历史的跌宕起伏,是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畅销书《唐诗里的烟火人间》,生动风趣解读那些经典唐诗背后的动人故事。因为这本书,众多读者不仅触摸到唐诗中的烟火气,而且对唐诗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热爱。
我们学习任何一样知识,要学得扎实学得全面学得深入透彻,首先须对某种知识产生兴趣。学习诗词也是这样。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关联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触媒。所以,学好诗词也要特别注重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古往今来的诗词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生活的结晶,诗人或词人借诗词反映现实、抒发感情、表达爱憎或寄托理想。尽管时代不断发生演变,生活条件日新月异变革,但是人类的思想、情感、志向等都具有延续性与传承性,有些甚至是千年以来仍是一脉相承,未有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友情、爱情以及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感情。越是与现实生活关联度高的诗词,越是能够家喻户晓、经典永流传。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诗章可谓妇孺皆知。
注重诗词与现实生活的欢喜关联度。即便是一生颠沛流离、写尽人生悲歌的诗圣杜甫,也有状写人生欢喜的诗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欢欣鼓舞、迫不及待的心情溢于言表,诗人喜悦激动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学习这些诗歌,以及培养诗词兴趣,我们应当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遇到赏心悦目事情时的类似心情。再想想,假如要我们以诗词来表达该如何表达。在此基础上,再来揣摩经典诗词为世人传递的精彩,就能对诗词有更好的感受与体会。
注重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忧伤关联度。诗人的欢乐与忧伤,在很多时候也是芸芸众生的欢乐与忧伤。不过是,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却无”之华章。注重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忧伤关联度,就是在阅读感情忧伤缠绵的诗词时,我们也要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忧伤或缠绵,从而细致入微体会到诗人或词人描摹状写的精妙。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准确深刻理解诗词;二是可以消解我们遭遇的忧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状写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用他一波三折的手法,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历程,并且将月圆亲人却不能团聚的感伤与释然写得那样超尘拔俗,让世人受到旷达豪迈精神的启迪。
注重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共情关联度。优秀的诗词无不感情充沛,而且都是超越一己悲欢、挣脱“小我情感”,张扬大我情怀和人类普遍共同的心理。我们阅读诗词要有共情取向,假如自己尝试写作也当要有恢宏的视野,努力写出能够激发众人共鸣的篇章,切不可沉溺于孤芳自赏中。“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中的这首诗词,今天读来仍然感觉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是因为它表达面对外来侵略时同胞们同甘共苦的团结意识和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这是人类在特定时期所展示的崇高伟大的共情。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和语言的精华,学好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驾驭语言,而且能真切感受到诗词的无穷魅力,进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同胞和热爱全人类。
深圳市龙岗区 涂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