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出版前辈戴文葆先生的两封信

    周实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1月18日   14 版)

        一百多万字的《李白》三部曲(《蜀道难》《将进酒》《临路歌》)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了。翻着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回想此书初版之时(岳麓书社1997年初版)曾得到《人民日报》《文艺报》《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等全国诸多报刊的好评,并且同时收入了《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尤其是出版界老前辈、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戴文葆老先生还一连来了两封信谈及他读此书的感受。屈指算算戴老先生离世已经十五年了。他所写的这两封信距今也二十五年了。而我今天翻着样书,再次重读他的来信,则仿佛又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他的热情,还有他那颗敏感的心:

        周实兄暨嫂夫人:

        寄下的大著《李白》三卷,非常高兴的收到了。

        最近我一直乱七八糟,不得安静,迟迟才开始拜读月郁同志和您合写的大作。您有主持期刊的重任,夫人也有专职,想来不仅业余时间,连睡眠时间也大大缩短了,都用在构思运笔上了。现在我才把第一卷《蜀道难》读完,非常喜欢!想来二、三两卷会更引人的。

        您俩这部书有新开拓,把李白的生平用文艺小说的笔法写来,时、地、人交错起来,还利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说说就拉长镜头,穿插前贤往事,全书(我想二、三两卷也如此)既像章回小说,又并非通常的章回小说,非常吸引人。差不多从八三年以后(七八年前后起),我就很少看现代作家的小说了,因为四根红绒绳子拴住了他们,而后又是红绿花纸迷惑了心窍,我的兴趣与时间都使我与创作疏离了。可能我说得不完全对,您俩为长篇小说与传记文学开拓了一条新径,好像当代作家未取这种写法。我庆贺您俩的成就!我想文艺评论家会从文体上得出与我相似的结论的。

        你们的写法,动笔盘旋,增长了读者的知识,山水史事,涵养了传主的思想与风度,不是简单的生平叙述,而真正是心态行为的开展。这就比一般所说的可读性高一筹了。这一点我体会很重要,高下之别就在这里的。

        当然,你们的知识丰富渊博,必要时都涌到笔下了,引申得恰当,丰富了情节,山水人物史事融合一起,钦佩之至!还是给“岳麓”出版好,为他们添了难得的新品种。我希望引起读书界、出版界的注意。

        书中也连接了近人的论述,语言上也渗入了新词,古今俱用,不觉得突兀。讲李白的遭际,不脱离唐代的思想文化环境,其人就不是孤立的了。这是我读着的时候的感受。而且,把玉真公主等人绞在李白的漫游与思想开展中,也别有一番寓意。

        我还注意到第一卷中有两段高妙的笔法,类似贾宝玉与秦可卿的遇合,写得花非花,雾非雾,既非“情可轻”,也不同于时下某些有名作家的粗俗媚世之笔,在“岳麓”所出的圣贤书中添了一点颜色,可为当代通俗小说作者垂范……

        近年虽已完成出版社任务,但仍不能静心伏案读书,尤其不能不为写文章而读书,这种生活令人厌倦。加上几十年运动的锻炼,在出版社又做审读工作,平淡自然如聊天的散文就写不出来,这是……时代加在我辈身上的烙印。如周二先生(周实注:周作人)小品文,能离题说得远去了,却又能立即拉回来。您的穿插写法,不仅能来去自由,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人物的文化背景与现实关系,我很赞佩这么写来。

        您的书中有一句话:“他的一生都在蜀道上行!”就把其人一辈子的景况用一句话写出来了,虽然书中大开大合,有这一句话做主线就概括起来了。我不是妄想要与李白相比,不会狂妄如此。从您这句话也想到自己,一九四○年在上海孤岛中考上复旦,到一九四一年初为怕鬼子冲进租界,于是乎负笈入川,独自启程,进入蜀道。我如果不由浙赣湘贵入川,而回老家从师好好学一种手艺,也许不致于一辈子在蜀道上行走。

        我盼望有人认真评论大著,阐明其开辟新路的作用。湘中多才俊,您一定认识不少精英……我盼望见到文艺评论家执笔绍介……

        这些日子不断来人,日无宁时,拉拉杂杂写点感受,祝贤伉俪康吉笔健!

        戴文葆拜上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

        顷间收到南京友人寄来关于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要我代投《读书》,我想先寄请您一阅,看看说得如何?容后续。又上。

        《南方周末》月前刊文介绍大著。等书再销行两年,您在编刊工作中稍有空暇,可考虑再写增订本。再上。

        与此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他复印的日本松蒲友久先生对《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评述,文章的题目是《李白研究的划时代成果》。此后,不久,又收到了他的来信:

        周实兄:

        收到您九月七日来信,写得很周详,很感谢!

        我读您俩的书(周实注:指《李白》三部曲),语言用辞很引我注意,说一小事,你们湖南人也说“生疼生疼”么?我们江北佬才说“生疼”,我几乎到过全国各省,未注意人们说“生疼”,看到这里有亲切之感。

        小说,不,各种文体,都会因时而变化,且会产生新文体。晚清从《国闻报》《新小说》起,严复、夏曾佑、梁启超都说说部的重要作用,提倡新小说了。以后林纾、鲁迅介绍域外小说。其实《申报》出现后就早有了短篇的“笔记”变化来的小说。商务在“五四”时代后“小说月报”也变调了。鲁迅当然是新小说的首创者。新文艺兴起至今,到七九年后也引进了意识流,“花非花,雾非雾”,不仅是朦胧诗,我也当作意识流。您们俩的创作应该引起文坛的注意,有待文艺家评论家推荐。我将慢慢读二卷、三卷。

        为什么要慢慢读?我杂乱无序,东西放下来找不到,蛙居又太窄,弄得我太苦。最近连稿子也找不到,就在这屋里!自己搜集两年的资料,南京逼我迅速交稿,却只找出一部分,还有辛苦收集的有关资料,应一齐编进书里(八十万字限额),竟也找不见,急得我发晕了。马上还得用抄家的法子,把书房和卧室清剿一遍。我现在没有平静的心读大著,坦白交待,明年春会全盘读过。

        你的杂志要自负盈亏,这很不易。文学、学术是花朵,必须有资助施肥。现在人太强调市场营销,书刊不是物质生产。就写到这里,容后续陈。

        俪安!中秋节全家好!

        文葆拜上

        (一九九八年)九月卅日

        戴文葆先生一九二二年出生于黄海之滨的阜宁县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他还在重庆复旦大学法学院读书时,就曾担任过几所高校进步报刊的主编。一九四六年他出任上海《大公报》评委、副编辑主任、管委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三联书店工作,编写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他主编的《编辑工作基础教程》是我国编辑学的首批教材之一。他倡议成立中国编辑学会,并担任中国编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顾问。他还在《出版工作》上撰写了三十多万字的《编辑家列传》,从总结编辑工作的角度,在搜罗八方材料的基础上,分别为从孔子到章学诚等三十多位著名编辑家立传,揭示他们在学术事业上和编辑工作中的成就和局限。他的朋友们说起他,都说他是一个书痴,一生清白,除了书,其他什么也没有。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回首往事时,所说的这十个字:“艰难的时世,微妙的人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所承受的压力和挫折,今天难以想象。然而,他始终热爱生活,热爱他从事的编辑事业,并且为此奋斗了一生。

        (周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