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当我在书中读到医生说“当技术走到了极致,当人力心力达到了医生可以付出的极致,我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祈祷一点运气”“严重的疾病状态还是让你感到医学的渺小、粗糙、无力、无望……”时,我敬佩这些医生们的坦率与真诚,我感激他们说出真实的感受,帮助我们去面对生命与疾病的复杂。

    生命是重要的

    陆晓娅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1月18日   09 版)

        《亲爱的ICU医生》,殳儆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59.00元

        身在hospice care(安宁疗护)病房,却读着一本关于Intensive Care(重症监护)的书——一头是帮助患者好好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一头是竭尽全力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回来,身边的情景与《亲爱的ICU医生》书中的故事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好在,我的心智已能对如此两极化的事物兼容并蓄,甚至这些将患者生命抢回来的故事,让我对自己正在参与的安宁疗护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一向喜欢读医生写的故事,从努兰医生的《生命的脸》《死亡的脸》,到《梅奥住院医生成长手记》《哈佛医学生的历练》……我书柜中不乏外国医生写的书。但我得说,这本中国的ICU医生写的故事,不仅同样精彩好看,同样令人唏嘘或感动,还因为有着“中国国情”在后面,更容易让读者“百感交集”:毕竟医学、医疗,不是空中楼阁,每个“病例”都是“人”的故事,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阶层、经济条件、文化素养、过往经历、家庭动力……各种因素无不在“患病”这个重大的人生考验中各自“作祟”,影响着故事的走向。

        这几年,我不止一次进过ICU,当然是作为“探视者”而非病人。匆匆忙忙地出入,看到的是各种仪器连在病人身上,给我的感觉是,ICU是个技术至上的空间,是靠各种仪器、设备来和死神较劲、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地方。得感谢《亲爱的ICU医生》通过一个个临床故事,帮我脑补了在仪器的旁边、在技术后面那些活生生的人——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看到了这些“人”在生死一线的挣扎、犹疑、天人交战、果敢、担当、逆流而上、投入、牵挂、喜极而泣或痛失生命带来的挫败与悲伤……这些充满了画面感、紧张感的故事,带给我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双重刺激。特别是医生们的专业成长与心智成长,“懂得收放自如,懂得刚柔相济”;还有那些千钧一发的“尖峰时刻”医疗团队间的合作与默契,让我看得时而惊心动魄,时而心潮澎湃,我知道了好医生是如何炼成的,也明白了好医生一定是高智商与高情商兼具、智慧与慈悲同在的。

        看到医疗技术令人瞠目的发展,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老爸不是四十多年前得了癌症,而是今天得了癌症,会不会就能多活很多年?毫无疑问,《亲爱的ICU医生》中有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设备与技术,什么CRRT,什么ECMO,也写了很多生命的奇迹,但是它没有让我沉浸在对医学的幻想中,反而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有限性。当我在书中读到医生说“当技术走到了极致,当人力心力达到了医生可以付出的极致,我觉得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祈祷一点运气”“严重的疾病状态还是让你感到医学的渺小、粗糙、无力、无望……”时,我敬佩这些医生们的坦率与真诚,我感激他们说出真实的感受,帮助我们去面对生命与疾病的复杂。“复杂”是累人的,从心理角度,谁都愿意非黑即白、手起刀落,尽量少承载思想与情感的重负,却因此在不知不觉间落入简单化的陷阱,变得执拗、自大、盲目,缺乏耐心,甚至是不可理喻。很多医患关系的矛盾,跟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不无关系。

        面对生命的复杂,当然需要“让医学教育更‘真’、更‘复杂’、更‘多维度’”,同时如一位医生所说,“在技术穷尽的地方,也正是人文可以发力之处”。这几年“叙事医学”的兴起,包括这本书的诞生,都是让医学回归“人”的医学的努力。相信越来越多的医生会感觉到“探索人性,探索生命的意义,或许是临床医生的工作中分外精彩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当作累赘,排除在自己的工作之外。我亲眼看到,那些愿意探索人性、探索生命意义的医生,他们虽然工作同样辛劳疲惫,却有着更高的幸福感——这不是一个悖论,因为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也是医生自身的需求。

        临近书的结尾,我读到了《老王之死》。故事仍然以“我是一个ICU医生”开头,却让我不忍卒读。那个一遍遍写下,在不能说不能写时“用狰狞而痛苦的表情、干枯的嘴唇”顽强地表达“让我死”的老王,在ICU里躺了140天后,终于走了……儿孙们完成了“让老爸多活一天是一天”的使命,庄严地送别了老爸,却说自己“将来绝不这样”——己所不欲,却施于长辈,这倒是一个悖论,令人难以理解的悖论!

        幸运的是,医学不仅发展出了Intensive Care(重症监护),让许多人死里逃生,也发展出了Hospice Care(安宁疗护),帮助人们能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去。我们曾在病床边唱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陪伴一位老人安详离世,那是她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在生命无多之时,她曾对我说:“生命是重要的。”是的,无论是Intensive Care还是hospice care,它们的存在,都因为“生命是重要的”。以此为题,纪念这位将微笑留在我们心底的逝者!

        (陆晓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