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故宫博物院举办首届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并发起《太和宣言》。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已举办五届“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该论坛旨在研究和探讨在当今国际环境下世界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文化遗产领域同仁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古代文明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持久作用。故宫博物院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努力推动传承人类古老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太和论坛”和《太和宣言》在全球更广范围内取得共识,以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该论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以史鉴今,通过文物看过去的文明交流互鉴,唤起跨越时空、跨越种族的文明对话。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之际,故宫博物院主办了“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展览通过文物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反映了明清两代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万历青花开光花果松鹿图盘,它是明代晚期大量用于外销的一种青花瓷——“克拉克”瓷。之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是因为这种青花盘的装饰风格与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的一艘葡萄牙大帆船所满载的中国青花瓷的风格一致,而这种大帆船在葡萄牙语中被称“Caraack”,中译为“克拉克”。这种“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中国销往海外的大宗商品,深受当时海外欢迎,是当时中国“走出去”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航线的历史见证,展现了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唤起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和跨越种族的文化认同。
其次,透物见人,透过“走出去”考古促进今天的文明交流互鉴,以“他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密切,“太和论坛”为中外学者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平台。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帕特南遗址的考古,说明了帕特南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故宫博物院在帕特南遗址考古时设立临时实验室,开展了印度本土陶器的分类检测和研究工作。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了帕特南遗址各类遗物标本数据库,是与外方深入交流的一次重要尝试。此外,从帕特南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表明,明万历时期至清朝末期是以中国瓷器商品为主的贸易高峰期。这些考古发现,为柯钦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重要节点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以外销瓷为切入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透物见人”,了解贸易关系、中西贸易人群往来,对于参与全球贸易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他者”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并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传播。
最后,观往知来,从学术角度探讨未来的文明交流互鉴,展望更多的可行性路径。“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曾就丝绸之路与古文明交流展开学术探讨。在丝绸之路与古文明论坛交流会上,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讲述了明代吴门画派与《丝路山水地图》的关系,他参考多种历史文献、地理图志,展示了《丝路山水地图》中描绘的古代地理范围与今天对应的实际环境;雅昌文化集团万捷董事长展现了现代数字化技术在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领域的作用和前景。“太和论坛”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探讨交流的机会,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
综上,故宫博物院第五届“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已取得丰硕成果。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的采访中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愿景之一,是要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太和论坛”未来将继续邀请不同国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助力各国学者以史鉴今、透物见人、观往知来,继续沿着丝绸之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