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11月2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西书局在线上举办《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会,发布了“清华简”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整理报告。
《参不韦》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训诫的核心内容是“五刑则”,从而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这篇竹书共124支简,简长32.8厘米,保存完好,总字数2977字,是继“清华简”《系年》《五纪》之后,整理公布的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官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简文以远古洪水泛滥、导致天下混乱开篇。天帝于是创制“五刑则”来治理洪水并获得成功。天帝因而命令参不韦将“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其治理邦家。“五刑则”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个方面。《参不韦》论述“五刑则”的重点在于将其与职官系统相配,如简文以“五行”与职官“司工、司马、征徒”相配,“征徒”一职未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据简文可知即对应文献的“司徒”,这丰富了我们对先秦官制的认识。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四位青年教师石小力、马楠、贾连翔、程浩分享了他们对《参不韦》的研究。马楠介绍,将《参不韦》与《礼记·曲礼》《荀子·王制》“序官”、《管子·立政》《周礼》等传世文献比对,可对《参不韦》成书年代进行推断,也可进一步证明《周礼》记载的官制是有先秦文献作为支撑的。贾连翔指出,《参不韦》提供了研究战国祷祀制度的重要材料,对于我们认识战国神祇系统及其时的“造神”运动都有帮助。程浩认为《参不韦》反映了春秋战国人对古史的认识,“参(三)不韦”是三神祇的合称,他进而推断“其实更有可能与夏代历史人物有关”。
“‘清华简’整理工作已进行到最后阶段,剩下的全是硬骨头,难度越来越大。”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透露,接下来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内容是关于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献,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