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史志意蕴 春秋笔法

    黄传会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08 版)

        《我们这十年》,李春雷著,大象出版社2022年9月,32.00元

        作家李春雷的新作《我们这十年》以史志意蕴、春秋笔法截取新时代十个切面,滴水藏海,一花知春。

        李春雷精史善文,数十年来长期致力于纪实文学文本的研究和创作,曾以名篇《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影响文坛,可谓是“文以载史、史以文传”和春秋笔法的杰出实践者。

        通读《我们这十年》,作者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为脉络顺序,选取了十个领域的十个典型人物故事。他们是医生、科研人员、扶贫工作者、清洁工、农民、工人等。每个人物故事既细细碎碎、毛毛茸茸,又扎扎实实、轰轰烈烈,真实映照出了新时代的新成就、新发展、新面貌。可以说,该书既是当代编年体书写的缩影,也是新史记创作的丰硕成果。

        《我们这十年》一书,起始于2013年,收尾于2022年,每篇文章皆是作者扎实采访、苦心营构而成,不少作品荣获大奖并被多种报刊与杂志转载刊登,有的甚至作为阅读理解题入选中招考试和高考模拟试卷,其社会影响力、文学艺术价值自不必说。更为巧妙的是,书中入选作品,依照写作年代,结合写作主题,文前有大事记,文后有十年总结,让本书的史志意蕴尤为丰富和突出。

        《我们这十年》,给读者带来的一个直接感觉,就是借鉴《史记》笔法,营造史志体例。

        全书的十个故事人物,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基层,虽然普普通通,却又实实在在。他们,或许不是新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但他们,都堪称新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典型,所以,他们代表了整个新时代。十篇作品,篇篇用心剪裁、文字精炼,从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事迹中,追寻全社会的十年记忆,将这个时代的主题通过人物进行刻画,以饱含深情的写作力图记录时代、反映时代,让读者站在大时代背景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去感受我们的时代,进而理解我们的时代、共鸣我们的时代。

        书中,有一篇叫《老兵》的纪实文学,短短几千字,从1933年写起,横跨大半个世纪,通过抗美援朝志愿军李化武的个人遭遇,深刻反映了个人与时代的紧密关系。

        《老兵》一文,多次提到一级伤残军人李化武受伤的眼睛。

        “残眼虽然完全失明,却似乎仍有泪腺。天气冷热变化强烈时,依然会流泪,会流出清清亮亮的眼泪。但毕竟是残眼啊,偶尔分泌黄黄的黏液。那是发炎了,需要马上消毒。生活啊,剥夺了他的一只眼睛和两只手臂,却赐给了他一颗坚实的心!”

        “战场归来几十年,老兵李化武用自己仅存的左眼,看着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强盛,走进新时代。”

        作者通过李化武仅存的左眼,通过穿插回忆,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退役军人到地方工作,为加强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更看到了这十年间广大退役军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到了党和政府为关怀退役军人所做出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

        作者以如椽巨笔,看似在写李化武,其实在写无数退役军人,更是在写这个时代,他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各条战线上,书写着各自的精彩。

        再譬如反映雄安新区建设成就的《最后的小麦》。

        表面写小麦,实际上是写种小麦的人;写最后的小麦,实际上是写中国农民从何而来到何处而去。田井安虽然出生在新中国,生活在现代社会,却传承了中国农民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不识字,只会种粮食,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农民的延续,是标准的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农民。连他自己做梦也没想到,竟然不种庄稼了,而开始种草了,一夜之间,告别了“几千年”。一下子从土坯房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楼房,从农民变成了市民! 儿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梦想成真了!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田井安们搭上了“复兴号”中华巨龙腾飞的高铁,代表3000年来的农民,饱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河山,从“童年的梦想”到“童年的梦想”,半个世纪的轮回,奇迹般地实现了人生的跨越、社会的跨越、历史的跨越。

        ……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时期整合出发,经过艰难的文明演进、凤凰涅槃,由古代进入近代,再进入当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个辉煌的新时代,处处有精彩的中国故事,时时闪烁着中国精神。

        春天寻芳,目不暇接。作者从这漫长而短暂的十年里,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寻找典型,寻找标志,寻找故事,从而创作了《我们这十年》。

        《我们这十年》,是对刚刚过去十年的文学记录,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