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育“蓝碳基因”,扬海洋先声

    兰天铃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19 版)

        《“龙眼号”的神秘使命1:墨龙之谜》,朱家麟、黄建荣著,刘哲姝绘,鹭江出版社2022年4月,30.00元

        近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了各类极端天气,进而导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让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危机,海洋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约93%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海洋圈,当今人类碳排放的30%至50%也是依靠海洋和海洋生物储存和转化的,海洋碳被统称为“蓝碳”。

        当下,“蓝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尚未被普遍认识,人们对海洋固碳储碳的过程、作用和海洋固碳环境背景也不甚了解。“‘蓝碳基因’原创科幻小说系列”首部图书《“龙眼号”的神秘使命1:墨龙之谜》依据海洋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成就,利用科幻小说的形式普及“蓝碳”文化,并注重“蓝碳”内涵的多维链接,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龙眼号”的神秘使命1:墨龙之谜》基于现代科学基础,围绕主线故事进行科学构想,以幻想生物“墨龙”推动全线剧情。主要讲述了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海博士在意外得知墨龙蛋的信息后,携带两名少年助手一同踏上海底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寻找神秘的固碳生物——“墨龙”的故事。通过这一富有趣味性、惊险性的冒险故事,带领青少年读者们在寻找“墨龙”的同时领略海底的神奇奥妙,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掌握科学知识。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拘泥于阐述深奥的“蓝碳”知识,而是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一些较为常见的“蓝碳”生物,让读者们可以透过书本联系身边实际,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让“蓝碳”概念真正走出“象牙塔”。

        作者在解释枯燥的科学原理时巧妙地加入了科学问答的情节。这种方式将枯燥的科学知识依托实际现象进行转化,并融入海洋中的奇特现象之中,根据情节推演提出多个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小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如在文中,作者就提出“手机掉入马里亚纳海沟后,会下沉多长时间后沉底?”“沙虎鲨为什么只能向右游?”等趣味科学问题,然后用文字带领着青少年读者针对所述现象条分缕析,推演问题导向,得到最终答案。通过这种互动,不仅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更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了传递科学知识的初衷。

        全书基于现代海洋研究基础,在文中穿插了大量海底生态知识,然而作者并非仅从单一角度来描写这些生物特性,而是深入挖掘“蓝碳”的不同维度,从浅层的“蓝碳”活动现象再到深层的“蓝碳”活动机制、从海洋生物的生存特点再到其与“蓝碳”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多维度展开描写,拓宽青少年读者的思考视野。如虫黄藻与珊瑚虫相互共生,通过生物固碳的方式将碳固化为礁体;鮟鱇鱼“晚出早归”的捕食活动将表层有机碳固化于深海之中;鲸鱼死后,会将真光层有机碳带入深海,滋养海底固碳生物……通过在海底的游历冒险中穿插诸如此类与“蓝碳”密切相关的海洋知识,帮助读者透过细碎的知识、多元的视角链接“蓝碳”特点,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蓝碳”框架,以更好地学习理解“蓝碳”概念。

        《“龙眼号”的神秘使命1:墨龙之谜》运用科幻小说载体扩大科学知识传播维度,不仅延伸了“蓝碳”科普作品的宽度,更拓展了该类型作品的深度、广度,将“蓝碳”主题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之下进行审视,把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实的科学知识融入故事体系之中,将对未来“蓝碳”事业发展的希望播撒在每位青少年读者心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