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寻常百姓家》:当代中国家庭生活史的“这一个”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16日   02 版)

        本报讯 么书仪《寻常百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研讨会11月12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认为,从历史叙述的类型看,《寻常百姓家》属于“小历史”。其“小”,不仅在于其个人化和日常性(社会生活史和家族史),还在于其所述为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生存与生活。个人的遭际与苦难,恰好印证大历史沉重的一页,而历史在这样的叙述中以生动的细节呈现。同时,该书所叙历史虽“小”,而叙述者的姿态和方法却全然是史家的,良史之精神处处可见。作者对相关历史大事件从时间、过程、形态、结果等的考证,与对生活场景、事件和人物行为的描写,都力求真实、准确。

        《寻常百姓家》首先是一部家史,记述了么书仪父母的家世与一生的历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指出,么书仪从寻常百姓个体家庭角度所做的记录,足以弥补已有的宏大叙述的疏漏以及个人阅历的狭隘,使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重新丰满起来。“本来,与么家处境相近的家庭应当不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本书的价值以此显现。而假如没有么父留下的诸多私人档案与录音,没有么书仪以做学问的方式考究每一个细节,没有她中文系出身练就的一副节制而葆有温情的笔墨,这样一部汇集了社会史与精神史意涵的耐读的家史也不会出现。”夏晓虹说。

        “这本书是么书仪献给父母亲的一份纪念,也是她作为文学史家以‘做学问’的方式写就的一份当代家庭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说,这份如此个人的家庭生活记忆之所以能打动很多人,是因为父母养育之情和家庭生活记忆,实际上是每个人最深沉的经验、记忆与情感。《寻常百姓家》是千千万万个当代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因为写作的生动、材料的客观和情感的深刻,使其可以成为更普遍意义上作为当代中国家庭生活史的“这一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瓒认为,《寻常百姓家》的酝酿与准备,既是么书仪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的希求,也暗合了时代文学与历史叙事的总体氛围。书中人物一生承载的历史重量,材料的丰富,叙述者诚挚、深情、专注和严肃的叙事态度等等,使得这本非虚构之作更显珍贵。

        在介绍写作起因时么书仪表示,1994年母亲去世让她忽然想到:父亲也会去世。“如果将来父亲也去世了,再想听听他们的唠唠叨叨、再想要听听父亲和母亲经常说到的那些,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就都会成为不可能。”于是,趁着父亲记忆清晰、思维清楚的时候,么书仪把老人的经历录音下来,写一本书来纪念父母和寻常百姓的日常。

        么书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元代文人心态》《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晚清戏曲的变革》等。 (鲁大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