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有您在,灯亮着”

    ——记百岁杨苡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09日   07 版)

        ■王德安

        今年9月8日是杨苡老师103岁生日,听说她生病刚出院,我打电话问候,电话那头传来她亲切的声音。她说:“你放心吧,我好着呢,就是耳朵不大灵,脑子还行。”她比我大22岁,但生日却是在同一天。

        今年4月我出了一本散文集《感恩遇见》,其中有一篇《亦师亦友》提到杨苡老师。我托人把书带给了她。她那几天身体不适卧床不起,但还是强撑病体给我写了封信,信中称我为:“老了”的小友,信上说:“看到你的书好几天了,可是我起不了身写信,并不是怕‘呜呼’了,只是感觉什么都来不及了……我还是那么不‘严肃’,很怀念过去……别惦记我,过几天我又可‘谈笑风生’,哈哈大笑的!”一位百岁老人,依然有着年轻时的幽默、开朗,字里行间没有一丝“老年斑”。

        杨苡老师原名杨静如,出身名门,家道殷实,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家人多为学者:丈夫赵瑞蕻是位诗人、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他翻译的。杨苡老师的哥哥杨宪益和嫂子戴乃迭都是翻译家。他俩合作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杨苡老师也是位作家、翻译家。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她翻译的。《呼啸山庄》描写的吉卜赛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不堪受辱和恋爱受挫,外出致富。回来后发现女友凯瑟琳已与地主林顿结婚,继而产生对地主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杨老师的译笔优美,将一个弃儿的爱恨情仇演绎得十分精彩。

        杨苡从小喜欢戏剧,“中国的外国的都爱看”。1943年,她在中央大学图书馆看到《Wuthering Heights》后,立刻被深深吸引。当时流行读《简爱》,杨苡却觉得《Wuthering Heights》更好,从那时起,便有把它译成中文的打算。

        但真正开始翻译,却是在10年之后了。此前,梁实秋也曾翻译过这部小说,并把它定名为《咆哮山庄》。杨苡觉得书的译名不妥,有谁会用“咆哮”二字来称呼自己的住宅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阵疾风呼啸而过,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在哭泣。杨苡感觉自己正住在约克郡旷野中那座古老的房子里,她不自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突发灵感! 她兴奋地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后来,这四个字也成了国 内出版的各种译本的通用译名。而她的译本在出版后,一纸风行60年,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1935年,杨苡老师与巴金交往时还不到17岁,尚在中西女校读书,而巴金则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那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点燃了平津学生抗日救亡的激情。大批同学高唱着救亡歌曲,走上街头。而由于家庭的限制,杨苡却只能待在“金丝笼”一样的家里,哪儿也不能去。她烦恼、苦闷,希望自己能像《家》中的觉慧那样“冲决网罗”,作为巴金的“粉丝”,她鼓足勇气给巴金写了封信。

        不久,回信来了。巴金劝她要忍耐,并鼓励她说“未来总是美丽的”。就这样一老一小开始了诗书神交。1940年夏,巴金到昆明看望萧珊,杨苡那时正在西南联大读书,第一次见到了“巴先生”。

        杨苡与巴金的通信,谈文学、谈生活、谈时政……5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运动,说话也更小心了,除了“文革”期间的6年,杨苡与巴金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过。

        1972年4月,渡尽劫波的杨苡终于被宣布“解放”。1987年,已近古稀之龄的杨苡将这批劫后残存的60多封信件编注、整理后出版了《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劫余全编》。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文坛翘楚的“雪泥鸿爪”。

        在此书的序言中,巴金和杨苡的故交、著名诗人辛笛写道:“经过十年浩劫,我个人深知保存友人的来信之艰难……静如同样经历许多坎坷,却能冒着种种危险坚持把她和巴金往来书札保存下来,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呵!仅只这一点,这些信简能在今天流传下来,实在太珍贵了。”

        几年后,已88岁高龄的巴金再度致信杨苡:“想想写《雪泥集》那些信函的日子真像在做梦!”真是一个梦,一个大作家和一个小读者之间的通信,居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我认识杨苡老师是上世纪60年代,江苏省作家协会每月的例会上。杨苡老师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为人和善,宽容淡定,举重若轻,我和她在一起无拘无束无话不谈,真像和妈妈在一起。她对我的诗歌创作特别关注,常在电话或信件中批评、指点。我在《莫愁》工作期间每月给她寄新出的刊物,就是想听她对刊物的意见和建议。

        前些时整理文稿,发现几封杨老师给我的信。其中一封写于1985年9月10日,她是看了我写的《考古》一诗(“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而发。其中有句:“走出夏天的繁茂葱茏/走进冬日的荒凉枯焦。”她建议把“繁茂葱茏“改为“葱茏繁茂”,两句都押韵,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还有一句“于是,南京用火成岩,/刻下一行行誓言的燃烧!”她建议把“的”字改成“在”字,这样更好些。第三段第一句“古城搭起凭吊的绿荫”建议改成“古城上一片浓荫供凭吊”。她说,将来这首诗收入集子时,可以考虑文字再推敲一下。这封信写在30多年前的教师节,就成了杨老师对我作业的批改。虽然我没有上过杨苡老师的课堂,但她真是我的“一字师”“一句师”“一生师”。

        2019年杨老师百岁生日,我和妻子去看望她,带什么礼物给老人家呢? 我在网上下载了她的一张照片,又请我一位老友用一个特殊软件加密扩大,制作成版画照送给她,她很高兴,说是最喜欢这张照片。她虽已百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话中居然还问起40多年前的“小红花”,40多年前我曾带着我那个在“小红花艺术团”的女儿到杨老师家去过一回。时间过得真快,当年“小红花”的女儿都大学毕业了。

        临走,杨老师送我们一本典藏版的《呼啸山庄》。这是译林出版社为杨老师百岁华诞特别印制的,印刷精美、装潢豪华,一册在手沉甸甸的,是书的重量更是情的分量。

        杨老师的小房间里挂着许多贺寿的题词、对联,我只顾着和杨老师谈话没注意看,回来的路上妻子说她看了题词,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幅写着“有您在,灯亮着”几个字,“有您在,灯亮着”一下子点亮了我诗的灵感。我以此为题写了一首诗《有您在,灯亮着》:

        灯亮着

        我们摇着《拨浪鼓》

        走进《呼啸山庄》

        灯亮着

        我们在《自己的事自己做》

        找到一颗不老的童心

        灯亮着

        我们在《雪泥集》中

        盘点您与巴金亦师亦友的感情

        灯亮着

        在白昼如夜的社会

        您坦然地亮着

        在被人推入陷阱

        您挣扎地亮着

        在棍棒与口沫里

        您坚定地亮着

        尽管一灯如豆

        微弱的光有不灭的使命

        尽管风雨如磐

        你们伉俪互射暖心的光

        您是一盏百年的灯

        诗韵续添着灯油

        从中西女校亮到西南联大

        亮到南师大

        您咀嚼过的外国经典

        喂饱多少中国眼睛

        您终于亮成一座永远的灯塔

        在文学的海洋

        让我们借光远行

        有您在,真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