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倪文尖语文课》:把论文写到B站上

    旷新年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0月19日   03 版)

        我与文尖的结缘大概在1998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收在包亚明兄主编的“生于六十年代学人批评文丛”里,从而得以有幸与文尖《欲望的辩证法》同框。在我的印象中,他至今仍然还是那个清秀的翩翩少年,古灵精怪,蔫坏蔫坏;实际上像水一样清亮,好像《红楼梦》里说的“水做的骨肉”,似乎没有一点渣滓与形迹。他与固定搭档罗岗在体型与表达上相映成趣,成为绝配,在往往过于严肃、沉闷的学术会议上,他俩经常一唱一和,上演双簧,使得会场顿时活泼起来。他们的组合是我印象最深的组合。

        在疫情使世界封闭与禁足成为新常态,生活似乎停止下来的时候,文尖的视频却从网上流传开来,他也因此从学术界破圈而出,成为网红学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把论文写在了B站上。用晓东的话说,是他践行文学理念和实现文学教育理想的最好方式。王国维和胡适曾经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时,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学术。就像上一个世纪,电视的出现,突然把电影变成了古典的艺术形式一样。视频的出现,不仅使古腾堡的发明与印刷文化没落,而且将新兴的、不足半个世纪的网络文学也变成了古典文学。岁月催人老,技术革命更是日新月异,把世界变得物是人非。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短视频时代,进入了抖音时代。短视频对传统媒体和传统文化是真正名副其实的秒杀。视频的出现几乎一夜之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视频、音频与直播使知识存在的方式与形态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经由视频与音频,知识从大学课堂破窗而出,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大众空间。文尖对教学情有独钟,对课堂、对学生有着挚爱,而视频与直播使文尖的语文课破圈,突破了华东师大的校园局限,传播到更大、更广阔的范围。《倪文尖语文课》这本书是文尖文学课堂的视频以纸质印刷的形式呈现,虽然与视频的现场终隔一层,但文尖那种翩翩少年的气质,风趣幽默,眉飞色舞的神情姿态,浓郁的课堂氛围,晓东所说的沉浸式体验,哪怕隔着一层纸,依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文尖特别擅长课堂调度,能够让听众追随他进入到文本的脉络、肌理。

        晓东在书序《堪用一生回味的文学瞬间》中,对文尖的性格特点描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在目前,特别是眉飞色舞,能使青白眼,这几个动作特别生动、传神,富有个性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晓东还从理论的层面与高度,对文尖的语文课加以概括与总结,提示文尖的语文课后面隐含的理论抱负与追求。文尖努力建构一种“阅读的诗学”,并且得到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支持,即以文本细读作为阅读途径与方法。收入书中的各篇就是这种理论抱负与阅读方法的展现。

        文本细读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时代的标识,在那个时代的大学中文系接受文学教育的人,就像接受过宗教洗礼的人一样,纯文学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宗教信仰,而形式主义理论与文本细读就像信徒的礼拜一样是日常功课。因此,文尖的文本细读很可以说植根于他80年代的信仰。本书下篇“字里行间”,批注、旁批这种特殊的体式的实践,对于习惯了刻板的长篇大论的论文训练的文学研读来说,别开生面。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方法的实验与自觉。按他的说法,“要把旁批提升为重要的体式,起码是对我的重读来说——有时甚至比论文还直观”。他还说,“假如不采用我们古已有之的旁批形式,就很难对作家作品的要津深入到文本肌理的细致剖析。……现代的西化的文体写作对文学研究尤其文学性阅读的负面效应,希望能引起学界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他复活、利用评点、批注这种传统的阅读、欣赏方式,意在对今天过分西化的文学研究、阅读及其表达体式形成反拨。古代的文学阅读与批评是一种典型的文人的文学阅读、欣赏与批评传统,“遇之匪深,即之愈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一种易常挑剔、严格圈子的批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因此,拈花一笑,心领神会,不必说透,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文尖的细读循循善诱,像剥茧抽丝般层层深入,甚至像武工队一样经常乘虚而入,深入敌后,从事破坏、颠覆、解构的活动。他在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将诗中复杂的三层意蕴一层一层地展开,这首诗因为对美好的日常生活的描绘曾经广泛流传,尤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经常被腰包鼓鼓的房地产商视为美好生活的标配。通常我们将它读成一首温暖、幸福的诗,因为在诗中,扑面而来、目不暇接的是美好的日常生活的意象,它非常自然地将读者导入这种直接的、表面的理解;然而,这首温暖、幸福的诗却可能暗藏死亡的陷阱与机关。在他像福尔摩斯探案似地对文本的细心勘探与精心解读中,也清晰地呈现了海子这首诗从高调地进入中学语文课堂,到悄然退出中学语文课堂的奇怪经历。

        文尖对作家作品的阅读、批评高屋建瓴,不惧作出独立判断,常常一针见血。例如,对钱锺书《围城》这部新时期推崇备至的作品,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不满,认为它如同通常的18世纪小说,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像是连缀而成,表明作者缺乏结构意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人叹为观止的幽默,他也认为,只是作家的幽默,主要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效果,是作家的炫技,没有与作品真正融为一个整体。朱自清作为美文的典范以很高的频率进入语文课本。在分析《背影》这篇散文的时候,他指出,朱自清的预设读者是广大的中学生。在概括这篇散文“感情真挚”“表达朴素”“章法谨严”之外,他还加了一个,“我认为可能用这四个字可以更好地解释朱自清的散文为什么是这样的,叫作‘理想范文’”。“理想范文”是朱自清散文根本的特点,然而,过分刻意、工整、雕琢、完美。理想范文四字既揭示了朱自清散文美文的特点,同时也一语道破了其作品的根本局限。

        文尖对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职业精神。上个世纪30年代,沈从文看重文学,赋予文学崇高的使命,将新文学运动视为经典的重造。今天,文尖把语文教学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他认为,语文不应该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纠缠不清,而是应该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和“如何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统合的高度上重新定义、重新出发。文学是人文的核心,文明的精华,是人化以成之的重要资源与工具。文尖语文的使命感是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的对于民族国家、天下文明日久常新的使命感的新的延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