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28日 星期三

    寻访阿乌埃佐夫故居

    王晓宇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28日   20 版)

        阿乌埃佐夫像

        阿乌埃佐夫故居会客厅

        书房沙发上的雕和冬不拉

        如今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著名诗人、哲人、作曲家和作家阿拜(原名伊布拉希姆·库南巴耶夫,1845-1904)的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然而,那位将阿拜及其作品推向世界舞台的作家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继阿拜之后半个世纪哈国诞生的又一文化巨匠,苏联时代少数民族作家中少有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哈萨克斯坦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阿拜学的倡议者和奠基者,20世纪哈萨克斯坦玛纳斯学的开拓者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1897-1961)。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即以他的名字命名,足见他在哈萨克斯坦文艺界的地位之重。

        《阿拜之路》诞生地

        阿乌埃佐夫故居位于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南都”阿拉木图市阿拜大街一角,距哈科学院步行仅五分钟路程。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两层小楼,作家生命的最后十年(1951-1961)在此度过。1982年起,哈萨克斯坦在国家层面把该处划归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管理和保护。1997年适逢作家诞辰100周年,故居院内新落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展厅,囊括了历史图书图片、一些关于作家生平和文学创作的其它展品,共计15万件。资料显示,阿乌埃佐夫生于塞米巴拉金斯克(今赛麦),这也是阿拜的故乡。少年时期的他在家乡接受中小学教育,曾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家足球俱乐部成员,后加入阿拉什党,大学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

        故居全名“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故居博物馆暨科学文化中心”,兼具旅游文化价值、文化启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收集、研究和宣传阿乌埃佐夫的创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苏联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纪念碑,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和学者前去拜访。故居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是作家的女儿蕾拉·阿乌埃佐娃(1929-1993),第二任则是蕾拉的儿子库纳耶夫·迪亚尔。故居内最有价值的当属作家的书房兼私人图书馆,内有藏书6000余册。书桌上摆放着作家手稿和工作用打字机。作家房间里随处可见雕的图片和雕塑,书架上有许多鸟类学方面的书籍,爱鸟民族哈萨克族果然名不虚传。沙发上斜放着的是作家生前最喜欢弹奏的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

        正是在这里,诞生了被法国文学家路易·阿拉贡称作“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的哈萨克斯坦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阿拜之路》。这部根据阿拜生平创作的140余万字史诗,生动再现了阿拜生前所处时代(19世纪下半叶)的全貌乃至整个哈萨克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被誉为“哈萨克民族的百科全书”和“哈萨克的《红楼梦》”。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阿拜》(1942-1947),于1949年获斯大林奖金,第二部为《阿拜之路》(1952-1956)。全书于1959年荣获列宁奖金。作家故居旁的展厅内,展出着包括中文版在内的各种版本的《阿拜之路》。时至今日,这部皇皇巨著已被译成116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阿乌埃佐夫的作品很早就被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同胞传诵和喜爱。2004年,由著名翻译家哈拜、高顺芳翻译的中文版《阿拜之路》两卷本问世,为我国广大中文读者了解阿拜和哈萨克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作家故居见证中哈友谊源远流长

        笔者在2018年曾有机会参观阿乌埃佐夫故居博物馆。走进会客厅,首先映入笔者眼帘的,是中国作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创作组为庆贺作家60岁大寿赠送的中式画作。同样吸引笔者注意的,还有房间墙壁上挂着的几幅以“松鹤延年”“鹏程万里”“徽派建筑”等为主题的中国画。此外,作家的儿子穆拉特·阿乌埃佐夫(1943- )曾担任首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1992-1995),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问题专家,还曾担任过作家故居的首席研究员(1998-1999),现为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基金会会长(自2007年至今)。现任故居博物馆馆长为作家的外孙,他向笔者自豪地讲述了阿乌埃佐夫父子两代的中国情缘。

        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展厅里的中文杂志《民族作家》(1990年第6期),封面信息显示阿乌埃佐夫的作品《穿丧服的美女》中译文曾刊发于此期。这些中国元素不仅诉说着作家对中国的喜爱,还代表着其与中国的缘分,象征着中哈两国友好关系山高水长。

        一年一度的“阿乌埃佐夫阅读节”

        除了建立故居博物馆,哈萨克斯坦还举办一年一度的“阿乌埃佐夫阅读节”,吸引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译者、读者和阿乌埃佐夫爱好者的到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的除了其著名代表作《阿拜之路》,还有阿乌埃佐夫创作的剧本以及短篇小说如《孤儿的命运》(1921)、《山隘的枪声》(1927)、《穿丧服的美女》(1935)等。随着“阅读节”影响力的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阿乌埃佐夫和他的作品,其作品也不断地被译介到国外。笔者去故居博物馆参观时,陪同参观的现任馆长曾送给笔者一本2017年问世的英文版阿乌埃佐夫短篇小说选集《穿丧服的美女及其它故事》,这便是英译者在参加当年(2018年)的阅读节时送给馆里的礼物。临走时,故居的工作人员特意让笔者带上了几颗作家生前亲手栽种的核桃树上结的果实,笔者为这一珍贵的礼物倍感欣喜和感动,仿佛作家的创作成果由此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发生了传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哈国家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以外,位于阿拉木图市的阿乌埃佐夫模范剧院也以作家的名字命名,在阿拉木图国家歌剧院的广场上,则立有一尊巨型作家塑像。除阿拉木图以外,同样是在作家诞辰100周年,位于赛麦市的阿拜故居博物馆建筑群里开设了四个阿乌埃佐夫展厅,主要展出作家的生平、社会活动等。据悉,哈国其它城市亦有许多街道、建筑以作家名字命名。阿乌埃佐夫已成为哈萨克斯坦除阿拜以外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其作品早已超越了家族和民族,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