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
我担心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不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文化旧址、胡同、街道,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造起来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原有的城市个性和特点都消失了。
比如我举两个城市的例子,南方的浙江嘉兴和北方的山东德州,这两个城市在发展和建设当中,城市里面的历史街区板块(德州除去一个文化性的遗址之外)基本上完全没有了,它们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城,如今却基本上连历史建筑都没有了。
那些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比较落后的发展思路,其更大的兴趣,仍然是那些旅游景点式的东西,要急功近利地把投资通过商业运作挣回来。他们把老城最后搞成了遗址公园,最后为了收门票,人流众多,商业气息太浓,历史的感觉反而没有了。
这样的问题在古城改造中屡见不鲜。云南的大理和丽江,向来被视作古城保护的典范,它们吸取了其他城市的教训,在古城外另建新城区。但在我的眼睛里,大理和丽江的历史传统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躯壳。
它们完全是商业化的城市,原有的文化深层的魅力流失了,原有居民大量迁走了,城市的记忆没有了,原有的生活形态没有了,游客和居民都是汉人,原有的民俗和生活也丧失了,小店里卖的东西在南方、东北的景点里都有,游客看到的歌舞,最后都是表演性的东西,村民在那儿挤眉弄眼,真正内涵的东西没有了。
中国的那些远离城镇的古村落,因为地处偏远,远离高速公路,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三十年里,它们得以幸存。但在这几年的城镇化进程中,一批保存了近百年的古村落,被有组织有计划地拆掉,建设成新城镇和高层小区。
十年前,我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去山东普查,发现齐鲁大地上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古村落,有的村庄占地庞大,有城墙围绕,护城河和内河、池塘纵横,学堂、孔庙、祠堂、仓库、戏楼、钟鼓楼都有,街道、水井齐整,民居规划工整,非常美丽。
我们当时还能看到山东的一些古村落,我们想做古村落的调查,把好的古村落确定下来,然后向建设部提一个名单,这些村落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先别动。去年我们的队伍深入调查下来,结果这些古村庄没有了。山东经济发达,其城市化速度也快,但在历史建筑和地方文化保护方面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对那些商业化的古村,如山西王家大院、江苏周庄那样的旅游景点,我也担心它们的未来。他们往往是把村子围起来,把几个道口都变成了售票处。在我看来,这些古村就是为商业服务的,是为游客表演的一个平台,跟文化没有关系。对这些古村的改造和“复兴”应避免随意和过度商业化,可惜的是,当下的做法还有不少缺陷。
即使是那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它们的未来也叫人担心。在江西赣南地区和福建闽西地区分布着三万多座土楼。在它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前,很多土楼里的牌匾和摆设的文物,都被文物贩子收购并转卖到了国外。后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有关部门也花钱请专家、学者做申请文本报告,做规划、保护方案,但在土楼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那些保护方案的落实却与预期存在不小差距。
原来每个土楼都是博物馆,先是毁了一批,后来又卖了一批,所以很多土楼都空了。也有少量土楼里还有些东西,但这些土楼里现在没有人住,风吹雨淋,破败得很厉害。那里只是动物和植物的天下。中国应该出台完善有效的法律和管理机制,酌情让符合条件的人使用土楼、居住其中,系统化地对土楼进行保护,延长它的寿命。
对古村的未来,我很担忧。
现在城市的同质化正在向农村转移。大批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千姿万态的中国村落就会变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
(作者为著名作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美丽乡村青年笔记》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