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诗经》在当代法国的传播

    丁濛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07日   18 版)

        《中国诗歌选集》法文版

        《中国古典诗歌:诗经》法文版

        作为欧洲汉学重镇的法国对《诗经》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1626年耶稣会士金尼阁将《诗经》翻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出版,历经数百年的法国诗经学在传教士、汉学家的努力下取得了瞩目成就,对西方诗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诗经》的法译与研究工作当中,助推《诗经》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译”彩纷呈:当代法国的《诗经》译介

        2009年11月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在法国音乐与娱乐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最伟大的中国古典诗 》(Les Plus Grands Classiques de la Poésie Chinoise),分别为《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毕生从事文学翻译的许先生为法国读者带去了50首既忠实于原文又体现中国诗歌韵味的《诗经》经典作品。

        2015年2月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最著名的“七星文库”推出的《中国 诗歌选集》(Anthologie de la PoésieChinoise)成为迄今为止西方最大的一部中国诗词选集。一支深耕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翻译实践的翻译团队译介了从《诗经》至今的400多位中国诗人的1850首诗词。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赞叹中国诗歌就像中国历史一样绵延千古,深刻隽永,该诗集值得每一个受教育者收藏。

        2019年2月法国诗人皮埃尔·文克莱(Pierre Vinclair)翻译并出版《诗经》(Shijing)。早期的法国汉学家大多视《诗经》为儒家经典、道德寓言,他们几乎很少刻意渲染《诗经》的文字艺术,而文克莱提出当代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和语言的不同,还应审视时代的差异,因此他摈弃传统的教义内容和解经手段,旨在呈现最原始的文本的美学价值。法国媒体给予该译本极高评价,赞叹文克莱的尝试是一次壮举,他用现代法语完美诠释了中国古典诗歌,第一次为法国读者带来对这座世界文学丰碑的真正诗意体验。但细究文克莱的译文会发现,这位诗人译者有时会用文学创作填补翻译的缺憾,他自己也曾表示“翻译是理解文本运作的最佳方式,翻译有时意味着重写”,而重写的代价就是译者有可能过多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导致原作内容与意境的改变。

        2019年10月《中国诗词选集》的主编雷米·马修(Rémi Mathieu)翻译出版中法双语版《中国古典诗歌:诗经》(Le Classique des Poèmes:Shijing)。马修不仅完成了49首诗歌的译介工作,还加入注释以阐释某些个人观点,该译本以更加清晰、简明的方式让西方读者走进中国诗歌。

        2019年12月 奥 克 斯 梅 里(Auxeméry)将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庞德译介的英文版《诗经:孔子所审定的古典文集》译成法 文 出 版 (Anthologie Classique Définie par Confucius)。2020年受“雷恩诗歌之家”的委托,文克莱和奥克斯梅里共同完成了一本关于《诗经》译介心得的电子书籍,题为《孔子的穿山甲》(Le Pangolin de Confucius)。奥克斯梅里在该书中指出庞德的译介并不算完美。尽管庞德特别重视翻译工作,认为语言的一致性是文明的主要标准,但他总是更喜欢创造生动的曲调,而不是严格尊重句法,正如汉学家西蒙·雷斯(Simon Leys)所言:“庞德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富有节奏的、精炼的、有效的古代文本,他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新奇,代价就是不幸甚至有时是荒谬的偏差。”因此奥克斯梅里坦言他并未完全一字一句地完成英译法工作,而是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2021年10月,巴黎第四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若诗女士(Florence HuSterk)在法国友丰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中国诗歌史:从起源到13世纪》(Histoire de la Poésie Chinoise:Des Origines au XIIIe Siècle),包括从《易经》《诗经》到南宋间的诗歌流派、作者、代表诗作等。该书不仅有中法双语,还有作者详细的个人论述,更受法国读者欢迎的一点是,每首诗的注释部分还标注了拼音,以便他们更加清晰地接近原文。胡若诗不仅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剖析中国古诗的特色,还尤为强调中国古诗与西方思想艺术的融合汇通。

        同年同月,法国翻译家克里斯蒂 娜 · 德 斯 特 鲁 奥 (Christine Destruhaut)将英国汉学家蒲华杰(James Trapp)的《诗经》英译本译成 法 文 出 版 (Shijing:Livre des Chants)。该译本包括35首诗歌,同样是以法汉对照的形式呈现。

        《诗经》在当代法国的译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中西译者主体不平衡。在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诗经》法译工作的承担主体却仍以法国汉学家、翻译家为主,仅有极少数的中国译者主动参与《诗经》的法译工作。第二,中西译者缺乏对话。雷米·马修曾表示“译者是两个世界的使者”,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缺一不可。中国译者可以为西方译者提供更准确的文本解读,而西方译者也可以指点中国译者更精准地完成译介。第三,译介质量参差不齐。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的差异难免会导致译者出现错译、漏译甚至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等现象,这会导致西方读者对《诗经》以及中国文化产生误读等情况。

        视角创新:当代法国的《诗经》研究

        早期的法国诗经学更突出《诗经》的宗教内容与社会功能,当代的法国《诗经》研究工作呈现出论点更新、视角更广、方法更多的特点,学者们尤其对《诗经》与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表现出浓厚兴趣。

        第一,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不少法国学者比喻《诗经》为一座宝贵的知识库,《诗经》所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将会在现代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经》里的植物、昆虫、乐器、绘画等都是近年来法国汉学界的热点话题,学者们认为发掘《诗经》的跨学科价值依然处于汉学研究边缘,值得进一步拓展。一直从事《诗经》研究的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毕茉莉教授(Marie Bizais-Lillig)近年来致力于将《诗经》打造为一部跨学科、跨文化的“百科全书”,她的项目“诗歌在中世纪中国的知识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2019—2023)主要研究植物、动物、星座等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研究。随着数字人文的流行,法国学者开始尝试将计算机技术融入《诗经》研究,近几年法国期刊出现越来越多的文章探讨基于数字人文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新动态方法,如语料库建设、翻译动态模型构建等。这些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借助客观的机器计算方法可以滤除研究者本身的主观局限性,检查译者的翻译风格,避免译者在客观现实之外解释文本。

        毕茉莉、波尔多蒙田大学博士后廖学盈(Liao Shueh-Ying)等属于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毕茉莉发现《诗经》成书至今三千多年间无数名人大家的评注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便利用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从互联网搜集所有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对《诗经》的注解和评述,并对这些评注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标注,内容包含评注人的姓名、身份、历史背景、对应的《诗经》篇目、关键词、褒贬态度等,形成一个独特且丰富的《诗经》评注语料库。廖学盈则尝试发挥计算机处理海量文本的速度优势,通过分析特定词汇在本文里的出现规律总结《诗经》的字词节奏和文本韵律,旨在“追踪、破解我们阅读和翻译行为的局限性”,并且利用统计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提取词汇频率节奏模式“用于重新还原古代中国的语言风格”。

        《世界报》在介绍《中国诗歌选集》时曾说,为了发现、了解中国这个令西方读者着迷的国家,这样的书籍还远远不够。纵观全球化语境下《诗经》在当代法国的译研史不难发现,法国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情从未消减,但文化输出国的参与度却远远不够。我们当下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推进中国文学在本国的研究,还应加强文学外译,创新传播途径,丰富研究方法,拓展文学功能,实现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经》在法国的译介、传 播 及 影 响 研 究”(2020SJA1583)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