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杨耕:返本开新,重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空间

    张其学(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校长)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07日   08 版)

        杨耕

        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研读杨耕教授的《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给我们留下的三个深刻印象。通过“重读”“重释”和“重建”,一个“鲜活”的马克思、多维视界中的马克思、立体“形象”的马克思呈现在我们面前。

        “重读”“重释”和“重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重塑”马克思的“形象”。在杨耕教授看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最大误区就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的“形象”在种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常识”和马克思的“熟知”中被误读甚至被扭曲了。基于上述判断和考量,杨耕教授在该著作中,立足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展示了一个视角丰富的学术理论路径:从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视角、从人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双重视角、从哲学史与现代哲学的双重视角来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而重塑了马克思的立体“形象”。通读该著作我们可以发现,杨耕教授对马克思“形象”的“立体”重塑,不仅体现在“多维”的研究视角或理解维度上,也体现在“多重”的致思路径或学术目标上,还体现在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位置、理论主题、理论特征和总体认识等“多方面”观点内容的重新判定、重新确认上。

        杨耕教授曾将他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所追求的理论境界表述为:建构理论空间,雕塑思维个性。实际上,他正是在雕塑自己思维个性的过程中,通过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重新建构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空间。在该著作中,杨耕教授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元”问题,在学界较早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新观点:比如,确认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确认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确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确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论断让人“耳目一新”,“颠覆”了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很多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常识”性、“传统”性认识。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通过“为马克思辩护”,杨耕教授对马克思哲学作了新的“正名”,深化了马克思哲学研究。

        其一,关于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

        杨耕教授作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判定,是从回答“哲学是什么,马克思哲学的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开始的。我们知道,追溯整个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是传统哲学的目标,无论古代哲学的“知识总汇”,还是近代哲学的“科学的科学”,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都在“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全部知识的基础”和“一切科学的逻辑”。传统哲学就是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反对或拒斥形而上学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则。

        反对或拒斥形而上学之后,哲学应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世界以及“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应“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于是,马克思使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自然存在转向社会存在,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对异化了的人的生存状态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给予深切关注。简言之,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命题,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位置。马克思哲学的这一转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转轨,即从传统哲学转向现代哲学。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

        在该著作中,杨耕教授对“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这一命题作了详尽的论证和分析,不仅如此,他还拿出大部分章节,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对话”。从胡塞尔现象学、德里达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多维视角重释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以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

        其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当马克思在开创现代哲学,确立时代课题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时,他也就在解答自己新哲学的理论主题了。通过大量的文本研读,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详尽考察,通过严密的学理论证和分析,杨耕教授于1994年在学界较早提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重要论断和命题。自此,这一论断在他随后对马克思哲学的“重释”和“新解读”中不断得以强化和深化,成为一条主线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贯穿于他的整个马克思哲学研究生涯。

        其三,关于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三个主义”还是“同一个主义”?这是杨耕教授在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以来争议最多、被误解误判最多的一个关于马克思哲学性质、定位的问题。通过对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的相关观点及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新研究,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新梳理,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重新解读,杨耕教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新判断: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在马克思哲学那里达到了内在的有机统一,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还是由于实践。在杨耕教授看来,马克思哲学聚焦的是人类世界,关注的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当马克思把目光转向人类世界、人类解放时,他就同时在寻找理解和把握人类世界、人类解放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这个依据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实践是马克思哲学之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建构原则。确认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这才是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

        其四,关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独特性的祭起“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马克思哲学首先是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马克思哲学也是意识形态批判。无论形而上学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应当进一步深入到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在马克思的时代,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就必须要求对资本进行批判。

        马克思是以商品为起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概念进行资本批判的,揭示了被物的属性掩盖的人的社会属性,剖析了被物与物的关系遮蔽的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通过资本批判实现的,资本批判既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三重批判”中生成的。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独特的存在方式,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就体现在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上。杨耕教授在另一个场合,非常“自豪”的将这一新“发现”、新论断视为他“走进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标志。

        杨耕教授在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的同时,就已在考虑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了。实际上,他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在杨耕教授看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重新研究马克思哲学中的以胚胎、萌芽形式呈现出来且具有重要的理论生长点的一些问题,继而将之提炼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同原有的马克思哲学基本观点相结合。依据这种思路,他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需要考虑如下三个重大问题:一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线索,还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理论主题? 二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为基本框架,还是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为基本框架? 三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纯粹”的哲学批判作为本质规定,还是将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作为本质规定? 带着这些问题来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杨耕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建作出了新的回答。那就是以实践为基础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为基本框架,以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为本质规定。这样的重建应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面目”的重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